A04

在经济腾飞和文化繁荣“双轮驱动”战略下,龙岗文化建设实现“弯道超车” ​ 打造“文化高地” 展现龙岗文化自信 2018年12月20日

全方位多维度的高端智能书城——深圳书城龙岗城。本版图片均由深圳侨报记者 钟致棠 摄

2018年,市民在大运中心参加长跑赛。

2018年WDC世界最高水准国标舞大赛在大运中心举行。

上世纪90年代初龙岗的文化设施——小型文化站图书馆。

上世纪90年代龙岗的文体活动。

深圳侨报记者 何小娟 通讯员 易玉锋 陈折

2018年岁末的龙岗区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一场从酝酿到开幕整整花了2年时间的国际文化盛宴——首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开展,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64件油画精品,以这样的高标准端上了老百姓的“文化餐桌”,为龙岗建设“文化高地”留下精彩的注脚。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龙岗区牢牢把握“特区一体化”和“东进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励精图治,以实干兴邦精神实现了富民强区梦想。在经济腾飞和文化大繁荣“双轮驱动”战略下,龙岗的文化建设实现了“弯道超车”, 一跃成为深圳东部的文体高地。文化新地标“深圳·红立方”全面建成开放,有效缓解了原特区内外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的矛盾;一批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精品脱颖而出,成为龙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个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文化活动连接海内外,架起龙岗与全球文化交流的桥梁;体育产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你点我送” 文化惠民服务、系列时尚跑等群众文体活动让市民尽享文化发展成果。

加快“文化东进” 提升文化软实力

从偏僻小村落跻身世界艺术舞台,大芬油画村走了30年。如今,“大芬油画”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文化品牌,“世界油画·中国大芬”创造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奇迹,成为深圳龙岗实施文化产业“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生动实践和成功案例。

大芬的成就,龙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庚祥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大芬双年展是继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之后,大芬举办的又一个顶级艺术展览,也是龙岗高举改革开放再出发旗帜的又一次文化盛事。这样一个国家级、国际性、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对大芬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成为龙岗向世界展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又一个窗口。”

同样见证大芬成长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陶勤认为,首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的举办,标志着大芬油画升级换代向国际化、学术化进军,在文化艺术领域吹响了前行的号角。

作为龙岗最亮丽的文化名片,大芬油画村也是深圳文博会分会场模式的开创者,分会场举办纪录的保持者。13年前,大芬油画村直面世界舞台,以独特的艺术气质亮相首届深圳文博会。如今,一年一度的文博会,已成为龙岗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的“助推器”。2018年第十四届文博会,龙岗区以12个分会场连续9年位居全市各区分会场数量之首。

数据显示,龙岗区作为深圳的文化产业大区, 2017年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营业收入1445.79亿元、增加值377.51亿元,占GDP比重9.8%;全区形成了高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数字硬件、高端印刷、演艺娱乐六大产业集群,建立了2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文创园区10个,全市同类园区总数占比名列前茅。先后有15家企业被评为“深圳市文化产业百强企业”,有9家文化类上市企业。文创产业作为全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龙岗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随着深圳“东进战略”的实施,“文化东进”的步伐也在加快,华侨城文化集团、“开心麻花”华南总部、迷笛音乐基地等一批国内文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纷纷入驻龙岗,太阳马戏秀、“丝绸之路”国际设计论坛等重大产业活动落户龙岗。同时,国际大学园内国际名校逐步落成,东部人才高地正在崛起,对文创产业的人才、智力和项目支撑作用也将逐步显现。当前,龙岗正在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中心,吹响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号角。

构筑“文体高地” 增强群众获得感

夜幕下,大运中心的“水晶石”光芒夺目;公园里健身的人们络绎不绝;绿道上成群的骑行者来回穿梭……如今,运动成为龙岗市民追求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文体成为龙岗又一重要标签。NBA、WTA、ATP深圳公开赛、法国超级杯、世界无人机锦标赛等一系列高端体育赛事,以及天猫“双11”晚会、湖南卫视跨年晚会、五月天、张学友演唱会等高端演艺活动,让龙岗人在家门口就可享受文体盛宴。

龙岗作为深圳东部“文体高地”的崛起源自一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大运会”)。作为主场馆与大运村所在地,大运会让龙岗第一次闪耀世界。为充分利用好“大运遗产”、为市民造福,龙岗区委区政府努力推动大运中心由“代管”平稳过渡为公开选聘社会机构市场化运营。早在2013年初,龙岗区创造性地采用竞争性公开选聘运营商的方式,确定由佳兆业集团以总运营商身份对大运场馆进行运营管理,盘活了大体量场馆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被国家发改委作为PPP项目案例列入经典项目库,并被国内很多城市复制。

“我们刚刚接手大运中心的时候,每年的人流量是10万人次左右,每年活动一二十场。如今,大运中心每年举办各种赛事活动达到上百场,参与活动上百万人次,增长近十倍。”龙岗区政协委员、佳兆业文体集团总裁舒立是龙岗文体事业腾飞的见证者、推动者。在他看来,这些数字的背后,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对文体事业的规划、指导和布局的高瞻远瞩。“龙岗区出台专项资金政策支持旅游业、体育产业,对赛事活动引进、场馆建设以及高端文体人才引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舒立认为,目前中国一大批顶级的商业体育赛事和演艺活动都在龙岗落户,同步于北京、上海。“从场馆运营水平来说,大运中心绝对是目前国内行业的第一梯队。”

据了解,2018年最新修订出台的《龙岗区经济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体育产业实施细则》扶持资金的规模达到5000万左右,最高单项扶持1000万。不止体育产业,群众性体育活动经费同样大幅增长,龙岗区文体旅游局体育事业促进科科长李震对此深有感触:“2010年,区文体旅游局体育科全年开展活动的经费为80万元,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3000万元,是8年前的30多倍。”

如今,龙岗已成为全国高端化、国际化赛事密度最大的城区之一, 一系列高端赛事正让龙岗区逐步从“文体大区”向“文体强区”迈进。这不仅使龙岗体育在深圳及周边城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也助力深圳的国际化程度、城区形象及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高端文体活动是引领,公共文体服务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是推手,这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大大推动文体要素集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龙岗区文体旅游局局长刘德平表示,龙岗立足提升城区品质、构建幸福民生,利用“高端+普惠”的方式,提供多层次文体服务,每年开展楼宇马拉松赛、城市定向赛、户外运动休闲节等群众性体育活动400余场,推出体育公益培训1.8万课时、“你点我送”文化惠民服务1万课时。尤其是今年以来,龙岗以争创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每个市民都能从不断发展的文体活动中受惠。

升级文体设施 夯实“高地”奠基石

文体设施不断优化升级,是龙岗建设“文化高地”的重要基石。

作为深圳文化强市、文化惠民的重点工程,龙岗区重点公共文化项目——“深圳·红立方”于2018年5月正式开馆运营,标志着这一龙岗文化新地标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带着满满的活力和正能量,正式走进广大市民生活,也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了一份非同凡响的大礼。

作为全国首个复合型功能整体运营的公共文化场馆群,“深圳·红立方”包括科技馆、青少年宫、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于2009年启动选址、2011年项目立项、2014年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由荷兰麦肯诺提出建筑设计理念,整体采用现代风格,展现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气质。

2018年7月18日,在第二十八届书博会举办期间,深圳书城龙岗城作为龙岗分会场首次亮相。这座全方位多维度的高端智能书城,引领未来阅读方向、创新出版产业,为龙岗乃至深圳市民提供阅读、娱乐新场所。书博会期间,该书城邀请康震、曹文轩、唐浩明、祝勇、杨红樱等众多名家与广大读者见面,分享阅读体验,为龙岗、深圳读者献上一场丰盛的文化饕餮盛宴,营造深圳东部全民阅读的氛围,为龙岗打造“文化高地”增添新活力。

随着龙岗文化设施的完善,龙岗的文化消费被注入了更多的内容。2018年国庆长假期间,“深圳·红立方”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次,不少游客甚至专程前来“打卡”。科技馆、艺术馆、青少年宫爆满,各式的互动体验展品,让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龙岗书城则依托智能阅读、人脸识别等“黑科技”,以及文创孵化、教育培训等特色功能,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站式”文化生活休闲服务,成为“书虫”的胜地。

“越来越多的文化设施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新的文化体验,这是龙岗在打造‘文化高地’建设中的最大民生工程,我们在家门口就有了好去处,再也不用带着孩子跑到市中心去了,这是龙岗居民的福利。”龙岗市民林宇点赞道。

据介绍,龙岗区属深圳的后发展区域,文体基础设施欠账较多。2015年底,龙岗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仅为0.14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为0.75平方米,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为补齐硬件短板,龙岗加快“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小区)”四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力推大中小型文体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包括区图书馆总分馆、少儿图书馆、书吧等载体建设。近五年来,龙岗新增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近5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接近1.2平方米,已形成“十五分钟文体服务圈”。目前,龙岗正策划建设深圳东部大剧院等标志性文体设施;推进宝龙、横岗、园山等街道级文体项目,及坪地街道高桥社区文体广场、坂田天安云谷公共活动中心等文体工程。

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内生力”

2018年11月14日,一部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音乐巨作——《我们就是河流》大型交响组歌在深圳大剧院奏响,这部带有“龙岗印记”的大型交响组歌给现场近千名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龙岗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将是深圳文化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就是河流》可以说是龙岗经过多年沉淀,文艺精品创作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在文艺精品创作实践方面,龙岗从未止步,一直在孜孜探索和追求,从大型客家舞剧《大围屋——雪娘》,到现代舞剧《浮流》,再到大型交响组歌《我们就是河流》。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时间节点,龙岗区立足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与试验田,感恩改革开放,强化基层担当,在新时代力争新作为,邀请唐跃生、方石、姚峰等优秀词曲作家联袂创作,专门组织创作了大型交响组歌《我们就是河流》。

龙岗正用一部部文艺精品,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龙岗以打造“文化高地”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作了一批有道德有筋骨的文艺精品。

“我非常喜欢龙岗这片土地,也喜欢这里的人。”《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王山对龙岗发展的现状不吝赞美。2018年11月中旬,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和龙岗区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讴歌新时代诗书画龙岗”2018中国著名作家龙岗行活动中,《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王山以及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受邀前来,到甘坑、大芬、南岭村等龙岗代表性的文化地标、自然景点参观,龙岗独有的人文风情、文化底蕴和城区特色,给作家们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近年来龙岗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路,推进梅冈世居等180多处客家古民居保护和利用,努力打造独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新地标,为“东部中心”建设提供客家文化底蕴支撑,使龙岗在创新跨越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龙岗人的文化自信。

在2018年年初召开的龙岗区六届二次党代会上,龙岗区提出打造“文化高地”,提升勇当排头兵的城市内涵。当前,龙岗依托东部客家文化底蕴、文体强区的优势,正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激发龙岗“文化高地”的“内生力”,增强龙岗人的文化自信。

策划/统筹:艾丽 景俊州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