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04

深圳经济总量 居亚洲城市前五 2018年深圳本市生产总值突破 2.4万亿元,同比增长7.5%左右 2019年01月21日

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好消息:2018年深圳经济发展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资料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1万个以上。(资料图)

本报讯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会交出一份怎样的发展答卷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好消息:2018年深圳经济发展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

报告初步预计,2018年深圳本市生产总值突破2.4万亿元、同比增长7.5%左右,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前五;辖区公共财政收入9102.4亿元、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38.4亿元、增长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把自身经济总量放在了亚洲坐标系下进行比较。

“稳中有进、质量更好。”报告用这8个字对2018年深圳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圳以营商环境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率先改革并实施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制度,营商环境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深圳90”改革、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等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创新”是深圳的城市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分组审议时肯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全国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极大鼓舞了深圳全市人民,增添了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劲动力。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领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彰显民生情怀

2019年办好十个方面40项民生实事和一批民生微实事

政府工作报告彰显浓浓民生情怀,提出2019年全年计划完成十个方面40项民生实事,并通过群众“点菜”、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组织实施6000个以上民生微实事项目。这些“微实事”每一项都接地气、够实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点燃”了市民对新年的新期待。

市政府2019年计划完成的十个方面40项民生实事将围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持续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方便市民出行、坚守安全底线、丰富市民文体生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营造生态宜居环境等十方面展开。

其中,多项2019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均在2018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量推进。如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18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1万个以上;新改扩建医院5家,全市新增病床3500张;新增少儿近视防治和脊柱侧弯筛查服务;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等。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将安排九大类民生支出2709亿元,其中教育、医疗支出分别增长11%和13%。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民生实事将“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单列为一大方面,其中特别提到,将全面推进网上审批,实现审批和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根据报告,2019年我市将新推广“秒批”服务和“不见面审批”事项各200项。全面推广统一政务服务APP,努力实现95%以上个人事项和60%以上法人事项移动办理。这不仅仅彰显了深圳市政府的贴心,还体现了深圳大力推广智慧民生服务,致力于打造一流数字政府的决心。

自2013年以来,市政府开始逐年公布年度民生实事清单,并建立了相应的督办机制。2013年市政府年度民生实事为111项,2014年为116项,2015年为118项,2016年为116项,2017年为119项。从2018年开始,属于政府部门职责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和本来就要实施的工程性工作,没有再单独拿出列入清单,因此事项有所减少,但实际上政府全年所做的民生工作总量并未减少、投入继续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服务市民,尽心尽力服务企业,努力把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要着力建设幸福深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2019年深圳市40项民生实事

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 高质量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18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1万个以上。其中,新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7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9万个,67%以上位于原特区外;新改扩建普通公办高中学校1所,新增普通公办高中学位2400个。新增幼儿园学位2万个,新型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80%左右。

2 向约30万名符合我市就读条件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发放学位补贴;向符合政策规定的约50万名3-6岁在园儿童发放健康成长补贴;向约3.5万名幼儿园保教人员发放长期从教津贴。

3 新增60家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午餐午休服务,全市提供午餐午休服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率达90%左右;试点推行学生营养餐计划。实施学校(含幼儿园)食堂量化等级提A工程。

二、提高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4 高质量新改扩建医院5家,全市新增病床3500张。

5 对在本市内出生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给予80%的财政补助,包括遗传代谢病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G6PD 缺乏症、新生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4 种)和听力筛查(初筛)。

6 为深圳儿童提供眼病筛查及视力屈光筛查服务,免费为6000名新生儿提供首次眼病筛查;免费为6000名3个月至6岁儿童提供阶段性眼病筛查及视力、屈光筛查,建立筛查档案、应急处置、转诊转介、健康教育等服务;对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儿童和中小学学龄青少年开展免费近视筛查与干预,降低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

7 实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免费筛查服务项目,对全市10-17岁在校学生实施脊柱侧弯免费筛查,指导有侧弯、驼背、斜肩、形体不正等问题的儿童进行形体训练。为全市约7万名二年级小学生实施六龄牙免费窝沟封闭,预防龋齿。

8 开展深圳市公共场所全自动除颤仪(AED)配备项目(三期),购置2000台全自动除颤仪(AED),安装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

9 全面加强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新增社康机构30家以上,开通家庭医生服务热线,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提高至45%以上。在50%以上一类社康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推进基层医疗集团专家进社区,100%覆盖全市公立社康机构。

10 建设5个中医医疗质控中心、6个中医专科联盟、建设5-7个中医专科护士与护理技术培训基地,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

三、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1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万人;举办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组织500家以上用人单位,提供1万个以上就业岗位。继续实施“青年驿站”项目,为3000名来深应届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就业指导、城市融入服务,打造来深青年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12 采取“看单点菜”“送教上门”“定点培训”等方式,举办职工素质教育讲座400场、“职工文化大讲堂”500场、女职工素质教育流动课堂100场,惠及职工10万人左右。

13 开展企业班组长、职工职业核心能力、国际化质量人才三个专项培训。为企业培养100名班组师资和培训6000名班组长;为基层单位培养200名师资,提升1000名骨干职工职业核心能力;引进德国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开设25门国际化质量课程,培训人才3500人。

14 开展“圆梦计划”,帮扶2000名在深工作1年以上、18-35岁青年产业工人接受本科、专科学历教育。资助3000名职工、农民工接受本科、专科学历教育,为1500名职工提供公益的职业技能培训及中职学历教育。

四、持续改善居住条件

15 全市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开工筹集8万套/间、供应3.4万套/间,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448套。

16 完成 200 个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完成 100个原特区外社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创建 100 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

17 全市新建100公里市政中压燃气管网;新增管道天然气入户20万户。

18 完成600个以上城中村综合治理。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完善门禁视频系统,优化出租屋和人口管理;加快管道燃气入户、规范瓶装气使用管理服务;建立微型消防站,配齐消防器材;实施排水管网“进村入户”,实现雨污分流。

19 推行绿色物业管理,降低物业运行能耗,进一步完善“物业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打造宜居小区。全市范围内具备产权的居民小区实现抄表到户,全年累计完成2万户。

五、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20 为约4500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购买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继续实施“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项目,为2000人次来深建设者及其子女提供大病医疗资助。

21 为本市户籍持证残疾人、伤残军人、伤残人民警察约2.6万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为全市约60家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购买团体意外险。提高高龄老人津贴标准;为6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户籍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22 加快市社会福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等民政设施建设,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推行长者助餐服务,在30个社区试点开设“长者饭堂”。

六、方便市民出行

23 优化公交骨干线网及区域间快线、骨干线网衔接,优化新增85条以上公交线路,改善10个以上片区的公交微循环,重点保障大企业、保障性住房小区及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公交服务。对100座以上公交简易站台、旧站台进行标准化改造,改善市民候车环境。

24 治理交通拥堵节点100个,打通断头路10条。新改扩建自行车道约300公里。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综合治理,解决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等问题。

25 开通5条以上国际新航线;开通深圳机场码头至珠海九洲港水上航线。

26 进一步完善主要道路繁华商业区、机场、口岸、火车站、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点路段无障碍设施和人行系统,完成不少于60条道路或场站等整治点。

27 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推行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慧停车和多功能杆,提供更优质的交通管理服务。

七、坚守安全底线

28 建设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覆盖全市所有幼儿园,提高安全风险防控能力,防范各类安全隐患。

29 完善电梯应急救援公共服务平台(96333平台)建设。对全市已登记电梯逐台安全检验的基础上,重点对商场、医院等人流较大的公共场所及住宅小区等易发故障场所的6000台电梯进行安全监督抽查,对600台老旧电梯进行安全评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电梯使用安全。

30 发布300个供深食品标准及100个与其配套的认证实施规则,组织开展供深食品认证。完成11627家200平方米以上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的“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并有效运行。

31 车载雷达车探测全市道路地面坍塌隐患的雷达测线长度达到800公里,及时消除坍塌隐患。

32 为全市200多万学生及家长提供高级别台风暴雨上下学时段精细预警提示,提升学生及家长在高级别台风暴雨天气下的安全防御能力。

八、丰富市民文体生活

33 举办230 场“美丽星期天”等周末品牌及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文化活动,放映6000场公益电影。举办“盛世收藏”系列活动,开展10场免费文物鉴定。

34 举办市民长跑日、全民健身日、“深圳杯”业余足球联赛等群众体育活动,为5万名市民提供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服务,组织开展公益健身指导服务1万小时。新建80个以上便民利民健身场所。

九、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35 通过群众“点菜”、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组织实施6000个以上民生微实事项目,解决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

36 继续开展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项目,新建200间母婴室,满足母婴群体的特殊需求。

37 全面推进网上审批,实现审批和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新推广“秒批”服务和“不见面审批”事项各200项。全面推广统一政务服务APP,努力实现95%以上个人事项和60%以上法人事项移动办理。

十、营造生态宜居环境

38 完成新建、改建公园40个;持续推进打造“世界著名花城”行动计划,新建10条花卉景观大道、5个花卉特色园,新增30个花漾街区、50个街心花园。举办迎春花市。

39 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推动茅洲河、深圳河、观澜河、坪山河等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新建、扩建6座水质净化厂,推进17座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日。全面完成剩余4000多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开展污水管网破损淤塞、混接乱接等排查整改,实现管网全覆盖、全连通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40 打好蓝天攻坚战,持续提升全市空气质量。淘汰老旧车5万辆,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推进妈湾电厂煤场全封闭改造工程,各燃气电厂基本完成低氮燃烧器升级改造或烟气脱硝改造。严格执行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地方标准,完成100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治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