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深圳市的民族、宗教界别政协委员参加分组讨论。
侨报融媒记者
谢青芸 文/图
在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来自全市民族宗教界的政协委员们既聚焦全市民族宗教领域的热点、难点,又围绕全市改革、发展和民生项目积极建言献策,发出一系列“好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常委 弘法寺方丈印顺: 以岭南文化和佛教文化 引领人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今年的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从金融合作、自主创新、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等多个角度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常委、弘法寺方丈印顺也从人文角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建议。
印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覆盖广东省九个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既要建设经济湾区,也要建设文化湾区,以文化引领人文湾区发展,建立一种互相理解与尊重的跨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共鸣,这也是世界著名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所在。
印顺建议,可以以佛教文化、岭南文化引领人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议”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三届,国内外影响力一届比一届大,还得到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等部门高度重视。建议可由深圳牵头,成立大湾区佛教联合体,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将圆桌会议成果和项目优先在大湾区生根落地,为大湾区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岭南文化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内生动力,建议由深圳牵头成立有关大湾区岭南文化研究相关社会组织,并举办活动,在进一步发掘、整理和保护岭南文化根脉的同时,深度挖掘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并以新的样态、新的文创形式使岭南文化的精华发扬广大,使大湾区建设具有传承性、融合性和人文性,也使深圳在经济、高科技领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之外,进一步在文化、人文领域打造新优势,铸就新辉煌。
市政协委员 市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庄桂雄: 充分发挥南山赤湾天后宫 传统宗教文化作用
“道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深圳人口相对集中的罗湖、福田、南山,至今都没有登记开放合法道教活动场所,道教合法宗教活动场所的严重不足与信教群众日益增长的宗教活动需求矛盾突出。”市政协委员、市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庄桂雄建议,把深圳南山区赤湾天后宫依法依规地划归宗教团体——深圳市道教协会管理,大力弘扬道教文化。
庄桂雄介绍,创建于宋代的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天后宫,是当时中国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一座道教天后宫观。自宋代至清代,妈祖受朝廷册封总计30余次,其中还不包括朝廷赐匾、官方表彰等。朝廷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凡途经赤湾天后宫,必停船敬香,以大礼祷神庇佑。赤湾天后宫目前属深圳市南山区文体局管理,建议将赤湾天后宫划归道教协会管理,充分发挥天后宫的传统宗教文化教育作用,可更好地服务信众,造福社会。
庄桂雄认为,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赤湾天后宫划归道教协会管理,还能够使之更好地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为海外游子架起一座寻亲问祖的“金色桥梁”,巩固中华传统道教“一家亲”的世代友好情谊,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两岸四地及东南亚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交流作出深圳特有的贡献。
市政协委员 景颇族同胞孔丽: 打造中国民族创新创意博览馆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来自云南的景颇族同胞孔丽是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也是福田区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会长,长期致力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她今年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打造“中国民族创新创意博览馆”上。
“深圳是全国第二个汇集56个民族的城市,建议在深圳建设‘中国民族创新创意博览馆’,发挥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孔丽建议,“中国民族创新创意博览馆”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原则,突出中华56个民族非遗文化特色源头,打造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非遗传承、集“一带一路”创意设计、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以及商品交易、鉴定、展陈、拍卖等一体的文化产业集成中心。
除了资源优势,孔丽还看重深圳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优势。她说,深圳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之一,汇聚了大批文化创意人才,集创意设计、展陈、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中国民族创新创意博览馆”还可以与高校合作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集“创意、设计、研发、艺术”于一体,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巧妙结合,提升民族工艺品的品质和档次,开发迎合市场消费需求的创新创意产品,深入品牌建设与产品研发;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产业附加值,把非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打造深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非遗文化创新文化产业集聚高地;同时,还可以加强国际友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贸易。
市政协委员 土家族同胞潘争艳: 关注成年自闭症人群 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在今年的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除了自身所在的界别,不少政协委员聚焦民生领域,土家族同胞潘争艳便是其中一位,今年她所提的提案之一就与成年自闭症人群有关。
潘争艳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自闭症人士开始得到关注,但对于自闭症人士服务主要局限在学龄期的儿童,为成年的自闭症人群服务的机构寥寥无几,仅限于政府开办的封闭式集中的安养院,成年自闭症群体融入社会存在困难。
潘争艳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建设成年人自闭症社区化的家庭服务机构,可以考虑在公租房或者廉租房拿出一定比例房源作为服务机构的服务用房;扶持引导社会机构开展18岁以上自闭症康复服务、就业培训服务、社区化服务,从供应端拓展服务市场,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建议残联、社区和家长组成联合监督责任主体,承担对机构服务的监督任务;建立有就业辅导员、有制度化的岗位衔接机制,根据成年自闭症人群的能力将他们链接到力所能及的岗位上,让他们融入社会,从而减轻所在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