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

将情境式教学模式与创客教育融合 依山郡小学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白皮书 2019年01月21日

课题结题汇报。

课题组成员与专家共同研讨。

特级教师吴向东给学生们上课——纸火箭。

学生们通过平板电脑学习校内植物。

12月27日-28日,2018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基础教育)年会在北京召开,龙岗区依山郡小学受邀参加。由该校负责人李伟忠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情境导向模型的创客教育”被写入《2018年中国互联网学习(基础教育)白皮书(深圳卷)》,还被深圳市教育局信息技术中心作为全市优秀案例,推荐至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8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

自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后,创客真正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同时,创客教育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直在坚持创新教育研究并坚持给学生上课的李伟忠与其团队,于2016年11月正式启动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项目“基于情境导向模型的创客教育”的课题研究,并于2018年11月顺利结题。这个课题具体研究什么内容?对日常教学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为何能被推荐入选教育部白皮书?笔者走进依山郡小学寻求答案。

巧用信息工具“创设情景”服务教学

“本研究立足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信息化工具在‘情境式教学’在创客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李伟忠表示,创客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存储到学生脑袋,而是把学生创造力进行“引诱处理”,通过引入真实情境,教师抛出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思考,写出相应的方案,并通过拍照、上传等方式进行展示。该课题研究正是将情境式教学模式与创客教育相融合,经两年多来的研究与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优势明显。

首先,信息化工作可以辅助真实环境的建构,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共享,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任务拆解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另外,“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探究意识,而且这样的课堂将不再局于限信息化平台,因此学生在各个学科和学习领域里面,都会有新的发现、突破和发明。

教师采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接收新信息的途径,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软件,主动动手尝试,寻找问题答案。同时,学生以小组自学为主,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由以前课堂上的“主演”变为幕后的“导演”,身份则由老师变为朋友。

打破学科界限让小学课堂精彩无限

《神奇的食物链》是依山郡小学近年来跨学科打造的一项优质课程,在该校四年级开展。食物链课程的设置来源于孩子科学课上的一次有趣发现,于是科学老师顺势上了相关课程,后来语文老师、美术老师、信息老师纷纷参与其中。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点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课堂教学不再是条条框框,也不再是形式主义,而是把舞台还给学生。课堂上,同学们根据科学课所了解的食物链,把每一种植物、动物以故事的形式写在绘本中。创编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并通过积极讨论来设定故事内容以及角色的分配,最后通过情景表演呈现出心中的童话。

以前是教师写好剧本让学生学习,而新的教学模式是由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查阅资料,或自主通过老师推送的学习资料自己写剧本,并将剧本通过美术剪纸、传统文化皮影戏、信息技术编程等方式实现。学生将皮影戏的素材通过计算机编写为创意游戏程序,让自己创造的角色完成一个个虚拟任务。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又可以锻炼其建立、完成和管理项目的能力。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结合语文、英语、美术、音乐和皮影表演的融合性教学,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创编童话绘本故事,进而改编成皮影剧本、英语剧本等,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潜能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一课程在前期设计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值一提的是,本课题研究在该校四年级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校实验班的写作能力明显强于普通班。情境式创客教育不仅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团队合作、审美、思辨等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相关知识

《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国内知名高校、权威专家、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共同组织编写,旨在通过多层级、系统化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数据以及来自不同教育领域的实践案例,引领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支撑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深度呈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

文/图:侨报融媒记者 陈雪英 通讯员 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