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往年监测显示,进入4月份,坪山区手足口病开始呈上升趋势,托幼机构单位、家庭发生聚集性疫情风险较高。坪山区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要勤开窗通风,孩子要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托幼机构、小学等单位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旦发现聚集性病例,要立即报告,及时处置。
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可出现溃疡。
1.得了手足口病,最典型表现是发热、口腔粘膜溃疡和特征性部位(手掌、足底和臀部)皮肤疱疹。
2.患儿首先出现的症状多为低热,常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咽喉痛,发热1天~2天后出现口腔粘膜溃疡和皮疹,溃疡表现的过程为一开始是红斑,随后出水疱并进展为溃疡,患儿常因为疼痛而拒食;皮疹的过程为一开始斑丘疹,随后转为疱疹,皮疹不痒。有的患儿也可只表现为皮疹或口腔溃疡,不发热。
3.患儿一般症状较轻,大约7天可自愈,无需采取特殊治疗。但是因极个别患儿得病后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死亡。不过,如能及早发现尽早治疗,一般都可痊愈。因此,如果宝宝得了手足口病,看护人要密切留意孩子的变化,摸宝宝额头是否发烧,摸四肢皮肤是否冰冷,是否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肢体是否抖动、无力和惊跳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之一,家长要立即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就诊。
主要传播途径
1.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2.与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他们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而引起感染。
3.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可引起感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EV71的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较为凶险,且有致死案例。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EV71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是目前唯一可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5月发布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中建议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其保护作用。对于5岁以上儿童,目前不推荐接种。因为能够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多达20多种,接种EV71疫苗并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所以,并不是接种了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就不会得手足口病。因此家长还需加强对宝宝的日常防护。
公众预防要点
手足口病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预防:
1.看护人员勤洗手,用肥皂给儿童勤洗手。
2.尿布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常通风,勤晒衣被。
3.需清洗和消毒患者口鼻分泌物污染过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以及经常触碰的物品、家具和厕所,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勿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汤匙等。
4.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流行期每天晨起要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无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6.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如无纸巾,可用肘关节),并将纸巾丢至垃圾桶。
坪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