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波逐流的珊瑚卵。潜爱大鹏供图

正在产卵的珊瑚。深圳侨报通讯员 廖宝林 摄
深圳侨报记者 李苑 通讯员 王福寿
霜鹿角珊瑚释放卵囊,粉红色卵囊在水中摇曳回旋,升腾而起,如一个个粉色热气球,盘旋上升,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一直到整个海底铺满。连日来,“潜爱大鹏”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志愿者与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大澳湾海底蹲守多个夜晚,终于记录到这个自然环境中珊瑚产卵的珍贵画面。
月圆之夜拍到珊瑚产卵的珍贵画面
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的珊瑚礁,仅占海底面积千分之二左右,却是近四分之一已知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深圳是我国珊瑚礁的主要分布地之一。
据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理事长沈晓鸣介绍,这次排卵的珊瑚,是2015年“潜爱大鹏”在大鹏大澳湾种下的一批霜鹿角珊瑚,经过5年的生长,它们适应了这里的海况,并进入性成熟期,为这片海域贡献出新生的珊瑚种子。“珊瑚产卵是繁衍新生命的一个重要活动,一年中有12次月圆,但霜鹿角珊瑚产卵只会选择在其中的一个月圆之夜进行,即每年只会发生一次,每次持续约一周时间,错过就需要再等一年,所以很多海洋科研工作者每年都会在不同的海域守候着这个‘月圆之约’。”沈晓鸣说。
从5月7日开始,为了顺利捕捉到这个昙花一现式的海底奇观,“潜爱大鹏”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志愿者在大澳湾海底蹲守4个夜晚,终于捕捉到珊瑚产卵的这一画面。“珊瑚产卵对珊瑚保育者来说,就是一次宏伟的‘演奏会’,身临其境更是动人心弦。”参与拍摄的“潜爱大鹏”志愿者黄宇激动地说,犹如中了大奖。
人工种植方式恢复生态初见成效
在大澳湾人工种植珊瑚礁的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员,透过水下监控摄像头,观察到霜鹿角珊瑚产卵的现象。5月11日、12日,该研究院海洋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廖宝林潜入海中对珊瑚产卵进行观察,并首次在野外采集到珊瑚卵苞,用于科研。“大澳湾海域珊瑚,一般在农历4月到5月的月圆之夜后开始产卵,持续1至2周时间。到5月12日晚,大澳湾霜鹿角珊瑚此次产卵已基本结束。”廖宝林告诉记者,从水下监控和此前人工环境监测来看,霜鹿角珊瑚产卵一般在晚上7点到9点。这次野外观察也证实了这个时间段非常准确。“不同种类的珊瑚不同时间排卵,这次观察到,霜鹿角珊瑚排卵时间比较同步,从晚上8点42分起陆续释放卵苞,整个过程约1小时左右,很神奇。”
据悉,霜鹿角珊瑚曾经是深圳海域的优势珊瑚品种,经过多年的人为及自然影响等原因,深圳海域的珊瑚优势品种已经变成其他团块状珊瑚。此次霜鹿角珊瑚的成功排卵,表明深圳海域的水质条件,依然能满足霜鹿角珊瑚的有性生殖需求。“此次观测到原优势物种珊瑚大面积产卵,说明通过人工种植的珊瑚礁方式恢复生态已初见成效。”廖宝林说。
知多D
珊瑚是怎么产卵的?
珊瑚的繁殖的方式主要是两种,而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有性生殖”,也就是我们本次观察到的“产卵”活动。大多数珊瑚是雌雄同体,待水温、潮汐,水中的化学信号等外界条件都恰到好处的时候,珊瑚虫个体分别将精囊和卵囊通过珊瑚口道释放到水中,生殖细胞囊膜破裂后,与其他珊瑚虫个体的性细胞交换受精,形成受精卵,孵化形成“浮浪幼虫”。
那么这些被喷射出来的“雪花”会飘到哪里去呢?一般来说,大部分卵囊会被鱼类吃掉,有幸孵化的“浮浪幼虫”会随浪逐流,找到一片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附着,然后开始自我分裂,最终就变成我们现在肉眼可见的珊瑚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