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涛 [龙城]
我在提笔写涂启智老师的时候,心里是忐忑不安的。涂老师非名人名家,在基层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性格内敛,不喜欢张扬,我既担心词不达意,又怕浓墨重彩后他会责怪。一番心理挣扎之后,我还是拿定主意在笔端更详尽地叙述,让更多人了解他。
涂老师是何许人?他曾为《深圳特区报》等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600多家报刊发表时评、文化评论、书评、诗歌、散文等作品3000余篇,部分作品还获全国奖项。我也是在他的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写作信念。
我和涂老师的老家同属一个乡镇,两个村相隔不到3公里。因为年龄相差一个时代,从前并不相识。偶然接触后,因志趣相投而至深交。相识3年以来,我对他的文学信仰与成绩无比崇拜,他对我在文学方面的帮扶也是不遗余力。我们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涂老师自幼家境贫寒。1984年,他以全镇中考状元身份,且以高出录取分数线80分的成绩进入中等师范学校,成功“跳农门”吃上商品粮。1987年他毕业分配到山区中学从教。讲台上的涂老师呕心沥血,希望更多孩子通过学习插上追逐理想的翅膀,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对于语文教学,他严谨到每一个汉字读音的抑扬顿挫,每一个标点符号的功能与运用,每一句话的表述与顺畅,都先仔细推敲,再向学生讲授。
他乐意当一个培育花朵的教书匠,他有“蜡烛成灰”的执着,从而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与尊敬的老师。教书期间,因为业余坚持写作,经常在市、县党报以及各级教育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杂文,被正到处寻觅写手的当地镇政府发现,遂被借调到镇政府,从事公文写作。2004年,他带着滚烫的热情和激情的文字来到簕杜鹃花开最艳的地方——深圳。深圳的开放与包容,让他和他的文字找到了温润与肥沃的土壤。
我也算一个文学爱好者,每每写下一段文字,首先发给涂老师审稿。他平时工作繁忙,但从来没有拒绝过我,即使是几万字的小说,他总是在业余时间仔细地过一遍,然后批注上错别字句。他用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告诫我:不可亵渎文字。
去年,我和涂老师参加一个乡邻邀请的聚会。一路上,我有意避开关于文学和文字方面的话题,希望让过度劳累的脑细胞舒缓一下。我们聊天范围很广,轻松也很愉悦,最终却没有避开一个关键字。涂老师突然不确定“掮”字的读音,他说印象中读“qián”,我不假思索地回答“jiān”。席间,欢声笑语和觥筹交错冲淡了这个字在我脑海中的印迹。然而,第二天清晨,约摸8点左右,我在睡意朦胧中接到涂老师电话:“友涛,我早上查了新华字典,‘掮’字读‘qián’。”瞬间,我的脸上泛起羞愧的红晕,同时对涂老师的较真劲儿肃然起敬。从那以后,我也学会了和文字较真。
涂启智老师有句口头禅:我们写文章,首先要尊重编辑,然后才是对得起读者。正是因为这种爱和文字较真的精神,他在文学道路上每一步走得都很坚实,并走出了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