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元宵节,母亲都会从箱子里拿出一对纸灯笼,挂在老家的屋檐下。
纸灯笼是用红纸糊的,可以折叠,里面一圈圈扎着竹篾,中间用铁丝扎着一个托架,上面可以放上一只小碗。由于年代久远,红纸已经发白。那是上世纪70年代,我刚上小学,家里穷,每年过元宵节,看到别人家门口挂上了大红灯笼,心里格外羡慕。有一年元宵节晚上,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我站在雪地里,看邻居家挂出的红绸灯笼竟看呆了,结果被吹病了。在医院里,我一边打针,一边哭着找母亲要灯笼。母亲皱着眉头说:“我们家房子又破又小,挂个灯笼也不体面,住大房子的人家挂了灯笼才气派呢!”
那时在乡下,灯笼都是篾匠扎出来的,纯手工活,所以有些贵,一般人家是买不起的。但我看灯笼看出了病,这件事深深刺痛了爷爷的心。做皮匠手艺的爷爷手很巧,他抽时间到镇上的谢篾匠家“瞟艺”,只看了两次,就买了些篾片、红纸回来,用了两天时间扎好了一只纸灯笼。那时候乡下经常停电,爷爷在灯笼里用铁丝做了一个架子,上面放上一只小碗,装上一些菜油,再放上一截灯芯,点亮后,灯笼红红的,挂在堂屋里煞是好看。
可这毕竟是纸糊的灯笼,安全系数不高。有一次我爬上桌子,试图取下灯笼拿出去玩耍,结果灯笼歪了,火苗烧着了纸,灯笼顿时成了一个火球。幸亏火很快烧断了吊着灯笼的线,如果用的是铁丝,后果将不堪设想。灯笼烧毁后,爷爷又精心扎了两只。这次扎的灯笼是可以折叠的,却只是在每年元宵节挂出来,因为按乡俗,要想图吉利,灯笼一点就要点一夜,家里平常就得节省菜油。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爷爷早已去世,母亲一直珍藏着这对纸灯笼。每年元宵节夜里,母亲都会将它们挂在屋檐下面,不同的是,里面的油灯换上了灯泡,不用担心安全隐患,比过去亦愈发明亮。
随着元宵节的来临,看着城里到处挂起大红灯笼,还有小孩手里拎着的形形色色的小灯笼,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起爷爷在煤油灯下扎灯笼的情景,仿佛看到年过古稀的母亲又一次爬上梯子,挂出温暖明亮的纸灯笼,红红的,好美。
投稿邮箱:szqbf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