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09

争当“明医”而不是“名医” ——访龙华区中心医院大内科主任和肾脏科主任、回族同胞栾韶东 2021年08月16日

交流学习。

健康讲座。

参加义诊。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胡海平 文/图

深圳少数民族同胞超过百万,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立足本职、弘扬工匠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贡献了力量,龙华区中心医院大内科主任和肾脏科主任、回族同胞栾韶东就是其中一位。他长期坚持临床一线医疗工作,带领团队相继开展了多项市内先进、区内领先的医疗技术,使龙华区肾脏病诊治水平跻身全市先进行列,连续多年被评为“龙华区先进工作者”。

被深圳良好的医疗环境吸引回国

刚过“知天命”之年的栾韶东,也算是一个老深圳了,曾在英国、瑞士、泰国留学和工作多年的他,2003年借在香港参加亚太医疗国际会议的契机,受同学之邀,来深圳参观,特别是到深圳红会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考察后,被深圳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对海外留学人员的高度重视所吸引,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作为高层次人才落户深圳。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如鱼得水工作12年后,由于在业内的良好口碑和精湛医技。2015年被调到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担任大外科主任和肾内科主任。

记者约了几次,才见到栾韶东,采访期间,他不时被电话和来请示工作所打断,他一边抱歉一边说,他的手机是“全天候”24小时开机,这就是他日常工作的常态。他说,到龙华区中心医院这5年的工作量,比他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12年的工作量还多。栾韶东向记者介绍,他们科仅有26个病床,每天透析的病人70多人,一年就2万多人,可以说是“人满为患”。他没来之前,辖区的很多患者到省、市大医院就诊,即使到龙华区中心医院看病,一些疑难病患也被转到市里大医院住院。他走马上任这5年,几乎没有被转到市里大医院的患者,有的患者听说他调到龙华区中心医院,都慕名到他们医院来看病。

患者马先生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年轻父亲,患上了发病率仅有百万分之一的罕少见病——goodpasture综合征,呼吸衰竭、无尿,病情非常凶险,最严重的时候氧分压只有47mmHg并持续数日,栾韶东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对其进行抢救,运用先进的血浆置换技术、强力免疫抑制治疗,先后安全度过肺出血、免疫抑制、感染等关口,经过59天的精心治疗,马先生转危为安,并顺利出院。马先生的姐姐专程来医院送上锦旗,感谢栾韶东团队挽救了弟弟的生命,挽救了一个家庭。

以“明医”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

龙华区中心医院肾脏科目前有9名医生和1名研究员,其中7名医生都是80后、90后,80%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做好“传帮带”成为栾韶东的主要任务。

2015年底,栾韶东走马上任的当年,他们科就获得了深圳市龙华新区医学重点学科,2016年获得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深圳市中医特色肾病专科”。栾韶东要求团队对待学术要以事实为基础,以诚信为准绳,以认真专研的态度对待临床工作和学科的发展,拒绝弄虚作假、华而不实。他特别强调希望年轻医生都争当“明医”,不是“名医”。栾韶东说,“明医”就是“明白医生”,尽可能弄明白病因、发病机理是什么,治疗方案有哪些,优缺点又是什么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明医”靠的是临床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栾韶东来到龙华区中心医院工作以来,他们科室坚持每周读书报告会,研读最新最前沿的英文原版医学文摘,在全院的出国培训考试中,前三名都被他们科室“收入囊中”。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栾韶东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龙华区中心医院对口扶持河源紫金县的两个卫生院,栾韶东工作再忙,每年也要抽出时间去这两个卫生院去义诊和培训。另外,每个月还要到辖区的福民社康中心的“名医工作室”去坐诊。他告诉记者,目前他与近千名患者保持微信联系,只要有患者在微信里发来诊断报告,他都会花大量时间解答患者的疑问,这也是他手机不关机的原因之一。他还开通微信公众号并编写“肾脏病健康教育资料”,免费供患者关注阅读,为社会节约了大量医疗资源,赢得了患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