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6

探访罗湖区翠竹街道新村社区 “为水移村”演绎深港情深 2021年08月16日

水库新村航拍。

深圳水库当年建设盛况。

麒麟队的精彩表演。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林培培 文/图

每次来到被喻为“深港大水缸”之称的深圳水库,看着小岛上父亲当年种下的柠檬树,都会勾起深圳市新村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廖瑞光的记忆。水库所在地曾是罗湖区翠竹街道新村社区(也称“水库新村”)居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半个世纪前,数百户罗湖区翠竹街道新村社区居民整体搬迁,为兴建深圳水库、确保香港人民喝上放心水、优质水作出巨大的贡献;半个世纪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步入新生活的新村社区人继续用行动演绎深港情深。

搬迁前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新村社区由黎围村、草堂村等6个自然村于1959年移民合并产生,黎围村是其中最大的村庄。”在罗湖区水库新村230号6楼的深圳市新村实业股份公司,廖瑞光一边笔划着深圳地图,一边向记者介绍新村的历史。

黎围村四周青山环抱,村西有沙湾河,原深沙公路沿河西岸由南往北蜿蜒而上,是通往沙湾、龙岗的交通要道。村内道路纵横交错,上围、下围、源泰、坤泰、雕仔屋,形如一把犁,因而被人们称为“犁围村”。约在三四百年前,黎围人的祖先从福建来到东莞、惠州和宝安一带。据郑氏族谱记载,郑氏十三世祖子忠公为黎围村上围之开基始祖;郑氏十四祖大科公是黎围村下围之开基祖,后经一代代繁衍发展,又建起了源泰、坤泰、雕仔屋,这才形成了后来的整体的黎围村,村里有郑、黄、邱、易、刘、张六个姓氏,其中郑氏是最大的姓氏。

黎围村人爱麒麟舞,村民郑龙臣、郑耀臣曾远赴江西学习武术,将其发扬光大而远近闻名。鲜为人知的是,麒麟舞曾一度断档了三十多年。1999年初,水库新村重新组建麒麟队,廖瑞光带领队友认真学习基本功以及舞麒麟技艺,慢慢把队伍培养起来。2008年,廖瑞光成为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同年代表深圳市参加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获得银奖。至今,搬迁后的水库新村仍保留着舞麒麟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廖瑞光都会带着麒麟队挨家挨户拜年,整个社区热闹异常。

上个世纪50年代,因宝安县与香港等地用水需要,要兴建水库,黎围村与其他5个自然村需整体移民搬迁。1959年开始搬迁,一直到1963年才基本建成移民新村,新村名为水库新村。廖瑞光说:“在此三年期间,村民在临时搭建的草棚暂且栖身,几家人挤在一间屋子住。那时候,村民虽然生活艰辛,但是大家和睦相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苦中有乐。”

支援水库建设整村搬迁

1969年出生的廖瑞光虽然没亲眼见证水库村集体搬迁时的浩浩荡荡,但他的父亲和爷爷不仅经历了全村搬迁,还参与和见证了深圳水库的建设。多年来,廖瑞光致力于村史资料的整理与编纂,对于父辈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水库建设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一直铭记在心。

“6个村寨20多个姓氏600多名村民一起搬,当时安置房都还没建起来。”为了赶工期,村民的安置房和水库建设同步进行,于是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包括突击队一共2.5万人加入了这场大建设。“我远在龙华的外公外婆、舅舅和亲戚都来了。”廖瑞光指着几张黑白旧照片动情地讲述着。很多村民也自愿加入建设队伍,他们自带工具和食物,白天干累了晚上就躺在工地睡。“就这样加劲干、拼命干、热火朝天地干,只用了100天就完成了任务。”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东深供水工程依旧源源不断地将祖国的清泉输向香江大地,滋养着香港民众,助力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现在,廖瑞光最喜欢与家人一起在深圳水库旁边的绿道散步,眺望水库中那两个小岛,那里有他未出生前的家,他的父亲曾在那里种下柠檬树。他说,水库村集体搬迁是牺牲小我、造福万千子孙后代的丰功伟绩。“供水的问题解决了,香港能有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值了。”

一江水联结两地同胞情

春去秋来,经深圳水库流进香港的淡水,为深圳河对岸的香港同胞带去福祉,促进粤港两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新时代,深港两地的同胞情谊也在两地居民中不断延续着。

出生在水库、成长在新村社区的易阳于上个世纪90年代移居香港,如今常年生活在深圳的他既是香港深圳翠竹同乡会副会长,也是翠竹居深港人联谊会副会长。易阳回忆,他刚移民香港时,深港两地的差距较大。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水库新村不再是“村”,而是成为了深圳国际大都会的繁华社区。新村居民家家都有房有车,实现了少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选择回到新村社区养老和生活的居港乡亲超过百人。

罗湖各级部门积极为港人在深圳发展搭台、搭梯,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及问题:2020年社区成立港人服务中心,为港人在深圳创业就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今年初,当地帮助在深生活的港人及时接种新冠疫苗;一系列联谊交友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现在的易阳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回到水库新村,总喜欢向身边的青年一代聊起深圳水库的往事,讲述这一江水背后的同胞深情。他说:“无论是过去困难时期还是现在,深圳与香港始终唇齿相依,荣辱与共,我们要积极弘扬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鼓励两地青年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携手共进寻找新的个人成长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