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婉燚和学生一起装萌扮酷。
龙岗融媒记者 颜志祥 文/图
在2021年广东省实验精品课遴选活动中,龙岗区宝龙学校许婉燚老师的物理实验精品课《浮力》,从所有参评的1003节实验课里脱颖而出,以广东省初中物理组第一的好成绩获评广东省实验精品课,并成为66节拟推荐至教育部参加国家级基础教育实验精品课评选的精品课之一。
“精品”源于始终如一的敢想敢拼
宝龙学校潜心课堂教学改革,基于“完整的人”的成长规律提出了意育、情育、知育、行育有机融合的课堂。学校注重学生思维发展,以“大假设法”思维模型为指引,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许婉燚老师的实验精品课正是诞生于这种变革的氛围中。
“《浮力》这节课,是整个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的很多知识点光靠讲解是难以让学生深入本质理解的,很难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一。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里,很难找到整体性很强素材去解决这些问题。”谈到为什么会选择难度很大的《浮力》这一课参评时,许老师如是说,“我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尝试借助‘全程实验’的方式将这一课的难点一一击破,而且我还要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实验加讲解的方式阐释清楚。”这是一个挑战,如果挑战成功将为初中物理教学带来新突破和新成果。
她敢想,也敢拼。由于这节课完全是按照她自己的设想设计实验的,所以学校的实验器材里可用的东西不多。于是她在网上买来了各种材料,自己琢磨组装。比如伸到水里的透明长方体和粘在上面用来直观呈现“浮力”存在以及特点和大小的硅胶薄膜是她花了一个下午制作成的,还反复做了可靠性测试,以免在制作课程的过程中出现瑕疵,影响教学效果。正是这种拼搏、敢于挑战的劲头,成为她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精品”源于潮而时尚的教学风格
最近,许婉燚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正在学“凸透镜”。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完整真实地建构知识,她又动手做起了凸透镜教具,拍摄起了有关凸透镜的教学微视频。她不仅自己做,而且还激发学生动手做,于是各种各样的照相机、望远镜等都出现在了课堂上。
这种又潮又时尚的教学风格在《浮力》这节实验精品课中也有所体现。“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生活经验的学习者,老师应该创设机会,接纳和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学习。”许老师的教学理念带有显著的宝龙学校特色。她在接引性学习任务单上布置的课前任务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小实验——用手将漂浮于水面的乒乓球压入水中,感受向上托起的力,借此再搜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感受、聚焦这节课的“主角”——浮力。
很多时候,浮力是可以感觉到的,但是看不见。许老师认为,浮力应该“被看见”,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和学习有关的知识了。这种“可视化”的设计冲动,来自于宝龙学校课改中的“思维可视化”追求,同时又更进一步,从图形图表可视化升级到了真实情境的可视化。如前所述,许老师在一个透明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四个面上分别打了四个较大的圆孔,然后将弹性可靠的硅胶薄膜牢牢粘于四个孔上面。然后将长方体伸进水中,此时,浮力立即“现身”。这节课的其他变量也一一浮现,保证了学习在画面感很强的情况下直观地进行。
“精品”源于学校的课改引领
许婉燚老师的精品课《浮力》,是基于宝龙学校课改思维范式——大假设法思维教学范式设计。通过设置课前接引性任务单,通过嫁接旧知、链接生活、承接学习习惯等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猜想与假设,并逐步经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完整经历科学探究的环节。同时利用思维图式工具实现思维可视化,通过变式情境等完成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这节课的设计是遵循了学校以思维建构与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以实验为媒介,整体性地解决了《浮力》这一课所有的难点、疑点,还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把握透彻了,教学一旦深入本质,学生就进入了深度学习。”许婉燚介绍说。
“其实,在这次实验精品课的评选中,我校还有两位老师的课也获评了广东省实验精品课,分别是陈萍老师设计的《串联和并联》,邓艺怡老师设计的《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宝龙学校涂源安校长说,这几年,学校在课改的进程中收获了很多惊喜,一所学校、一个科组有三位老师的实验课都获得省级精品课,其中一节还以第一名的身份拟推荐部级精品课,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也不是偶然。
策划/统筹:颜志祥 陈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