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有过春节杀猪宴客的习俗,那天下午在乡下参加朋友的全猪宴。朋友给大家分了些刚宰的猪肉,又做了一大桌全猪美食。儿时的好友聚在一起,痛饮畅聊。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童年过年时的美好时光又浮现眼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过年对儿童来说是很期盼和幸福的。过年不仅能穿上总是偏大的新衣服和鞋子,还能吃上一年难得吃上几回的鸡鸭鱼肉。
年初二以后,小孩跟着家里的大人走街串村,到亲友家里拜年,不仅吃上美食,还能拿到每个一两角钱的小红包,那是多么快乐的事!
现在过年在家接待客人都是糖果、坚果、瓜子和水果,那时接待客人大都是油炸的食品为主,比如油角、糖环还有年桔、瓜子。
油角是似饺子状的油炸面食,里面的馅是磨碎的炒花生、白糖和芝麻,吃起来特脆特香。糖环是用面做成圆环形状油炸而成,也是脆香的。那时因贪吃油角、糖环,经常上火,嘴角起泡。这两种过年小食至今都是我的至爱,可惜现在很难见到了。
爆竹声声辞旧岁,乡下的年味是浓郁的。从除夕下午开始,整个圩镇和村子都是鞭炮声不断,大人们都会在家门口摆起桌子,放上光鸡和油炸腐竹、米线,插上香拜神,点燃几排鞭炮,祈愿新年大吉。
大人小孩早早就洗好澡穿上新衣服迎接新年的到来。尤其是接近深夜零时,大人们把圆盘状的鞭炮散开成长串挂到高处等待点燃。零时一到,到处都鞭炮齐鸣,烟花盛放,把迎接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
年初三开始,一些村里的舞狮队就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到各家拜年,讨些红包。
初七的上午,好些村里生了男丁的父亲在宗族的组织下排着队,放着鞭炮,敲着锣,扛着长长的留着尾叶的甘蔗沿街游行贺喜。儿童们在街上捡拾没爆的鞭炮,有些缓燃的鞭炮拿到手或放到衣兜里就炸开了,我也好几次拾到缓燃的鞭炮炸的满手紫黑,疼痛难忍,衣兜也炸坏了几次。
从除夕到元宵,乡下热闹非凡,鞭炮声不断,各家门前都是一层层鲜红的鞭炮纸屑,屋主们不会很快扫除,希望新一年的日子如鞭炮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