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大学的参赛选手获得二等奖。
深圳侨报记者 伍思晗 文/图
随着深圳步入深秋,腾讯开悟人工智能全球公开赛(以下简称“腾讯开悟赛”)也迎来了揭晓赛果的时刻,来自深圳、香港、澳门三地的高校团队纷纷斩获佳绩。本次赛事汇集政产学研各方优势资源,围绕人工智能前沿产业真实应用场景,设立了智能体博弈算法、AI芯片算子开发、智能交通信号灯调度、AIPC高效能博弈、移动端AI模型轻量化部署五大赛道。在这个创新实践的“角力场”,海内外青年学生同台竞技,展开了一场跨区域、跨文化的智谋交锋,在人工智能的广阔天地勇敢地追逐科技浪潮。
恰逢其时迎接科研“实战”考验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文(深圳)”)祥波书院一间办公室内,副院长、理工学院教授潘文安正与书院学生召开每周例行的小组讨论会。本次腾讯开悟赛中,小组成员王茂南、庞奥宇、王子尧、谢悦皎、刘宇共同组成的 TSC-Master团队,首次参与便获得了智能交通信号灯调度赛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据了解,大赛的智能交通信号灯调度赛道聚焦城市交通出行需求,基于真实交通十字路口打造仿真场景,参赛团队需要通过算法模型来驱动交通信号灯,改善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和居民的出行体验。
这个赛题对于TSC-Master团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团队的五名成员都来自学校理工学院的智慧城市感知与通信实验室,大赛前他们就曾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8篇聚焦智能信号灯控制的论文,此次比赛可谓是恰逢其时。
在比赛的第一个月成员集中精力熟悉平台,学习了如何定制强化学习算法以及提取环境特征。“我们对强化学习的深入理解,使得团队能够迅速上手比赛任务。”王茂南表示,基于前期积累的相关知识,团队能够灵活修改环境参数,快速适配和调试各种强化学习算法,在比赛中占据了技术优势。
通过参赛,团队成员发现理论研究与实际生活的应用场景仍有一定差距,这也引发了大家对城市交通调度的深度思考。庞奥宇说:“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多路口,它的计算复杂度会更高,训练优化会更难。”王茂南则认为,缓解城市交通不止要考虑信号灯的控制,还需结合道路限速、集约出行等方式进行协同调整。
“此次比赛是我们将研究中的算法应用于实际场景的宝贵机会。我们不仅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还通过与其他高校团队的交流,获得了新的启发。”在谢悦皎看来,这些收获为团队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做“眼望星空 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如果将赛事比作为“短跑冲刺”,那么导师与学生在学术探索中的合作则更像是在创新赛道上不断进阶的学习旅程。“对博士生来说,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找到一个好的问题很重要,每周的讨论更方便我纠正自己的一些观点,并与老师去磨合想法。”每一次团队的交流碰撞都能带给庞奥宇新的启发。
“在校学习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机会和资源非常多。” 对王子尧而言在港中文(深圳)读博并非“闭门造车”,在学校举办的各式研讨会中常常能聆听到行业大咖分享前沿科技资讯,进一步拓宽了在校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校内丰富的实验设施也极大满足了大家多样化的实验需求,从中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乐趣。
从实验设计到成果展示,整个团队在一次次“协同作战”中加速成长,提升了科研、汇报等综合能力。“一直以来,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存在着代沟,所以我们需要工业界有像腾讯这样的企业来进行填补,推动两者更好地结合。”大家如是说。
“从海外回国以后,最深切的感受便是深圳创新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厚,从政府到企业到高校都非常鼓励教授或同学去做尝试。”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潘文安很高兴看到学生通过竞赛活动,接触到实际的应用。据他介绍,在此之前小组就积极尝试将科研成果落地,团队成员曾参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法国Nokia Bell Lab的智慧城市研究,并开源了仿真平台TSHub,期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
正如团队成员们所说“眼望星空 脚踏实地”,这次比赛的“实战”经验将成为这群追梦青年未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基石。
一次以兴趣驱动的探索尝试
本次智能交通信号灯调度赛道同样获得二等奖的还有来自深圳大学(以下简称“深大”)的SZU—SmartLight、鸣神永恒两支队伍,钱朴睿、吴晓强、谢旭东等参赛队员都来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经学长介绍我了解到腾讯开悟赛的赛事信息,在今年5月还在就读大一时就报名了比赛,当时是零基础。”从报名到开赛的三个月时间里,钱朴睿利用暑假时间“恶补”了Deep Q Learning等强化学习算法,并对主办方提供的仿真交通场景进行了优化。
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大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书本到实验室的跨越,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面对雨天、高峰期、突发事故等赛题场景中的各种交通状况,如何通过强化学习等算法,设计有效的交通信号灯调度策略,实现智能化的调度目标,成为了队员们着力攻克的“关键点”。“我们发现将基于规则和强化学习两者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达到较好的效果。”为此吴晓强翻阅、参考了相关的课题论文。针对比赛的仿真环境中会存在观测误差,他也多次尝试进行调整,尽量减少因此带来的干扰。
在开放多元中寻找成长路径
根据线上跑榜得分的排名,深大的两支队伍突出重围最终进入到专家评审环节,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团队一决高下。“比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平台,在赛题的仿真交通场景中,我们不断调整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强了编写代码等动手能力。”谢旭东谈及了自己的参赛体会。钱朴睿表示,开悟大赛的开放性极大降低了参赛的门槛,使得本科生也可以参与到强化学习的比赛之中。走出课堂与校门,高校学子在实操中进一步激活了创新思维。
通过观察和分析其他高校队伍的成果经验,也让队员们从中汲取了新思路。钱朴睿看到,现场不少参赛团队采用了神经网络、大模型等来优化算法结果,这些快速高效的技术方法值得自己今后学习、借鉴。对大家而言,这次竞赛不仅是一个检验知识的舞台,更是一次激发深入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契机。
行走在深大的校园内,随处可见怀揣梦想的学子穿梭于各大教学楼之间。“学校开放自由的氛围非常适合我们去自主发展。”在钱朴睿眼中,这种氛围不仅体现在学术自由和思想交流上,还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支持中。大家希望在这个开放多元的环境里,继续寻找更多的成长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