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海开设“港澳e站通”。
深圳侨报记者 伍思晗 通讯员 彭飞 文/图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工作的场景日益增多,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内地,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今年3月20日起,中国出入境管理局为有需求的港澳台居民签发来往内地(大陆)临时通行证,并提供来往内地(大陆)通行证与居住证“双证关联”核验服务。便民新规直击“痛点”、“堵点”,落地实施一个月以来获得不少在深港澳人士的点赞好评。
“双城”跨境者告别双重身份困境
从事珠宝行业,在公司担任供应链优化总监的王美美加入公司一年半以来,因深圳盐田总部的业务需要,每周都会往返深港。身为香港盐田青年总会副会长的她,周末也常赴盐田参与活动交流,跨境通勤已成为日常的生活“经纬”。“印象最深的是来自证件更新带来的连锁反应。”去年更换新回乡证后,王美美发现各口岸自助通关通道需重新绑定信息,曾因不熟悉登记点位置,不得不改走人工通道,耗时明显增加。“疫情期间,我也因香港办证服务暂停导致回乡证过期,尽管当时有政策宽限期,但在内地办理酒店入住时仍需反复解释证件有效性,始终带来不便。”她说。
新政的“暖心措施”让王美美放宽了心——万一忘记携带证件,也可以通过携带的手机上网办理临时证件,加快了流程、节省了时间。
“内地证件较多,有回乡证和居住证,有时候必须用回乡证,有时候用居住证则更便捷。”智魔厨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林乐儿目前在深创业,因业务布局,每周需在深圳与香港之间"双城切换"。在日常使用证件时林乐儿发现一个棘手问题:若用回乡证和居住证分别绑定不同系统,多数平台会将两个证件识别为独立个体。例如使用回乡证办理银行卡、居住证绑定微信支付时,两者便无法实现账户关联——系统无法自动关联同一持有人的不同证件,导致出现“双重身份”割裂。“新政落实后,将会为港人生活提供不少的方便,比如我不需要去记忆对应使用了哪个证件,也不需要亲自去窗口变更证件信息。”她称赞道。
被看见的“身份” 被激活的归属感
来自香港的流行音乐创作歌手丁政凯,如今已在深圳生活工作了5年。“以往回乡证过期,都需要到口岸的中国旅行社进行一次性临时回乡证办理,办理一次需2-3小时,花费570港币。”他表示,新政实施后可以透过线上办理,简化了申请流程,也节省了时间。此外,他还可以通过其中任一证件处理金融、互联网等日常生活中的服务验证程序,更为便捷高效。
“相信港澳同胞回乡证承载的功能今后将更接近于内地身份证。”此次新政释放的积极信号也令丁政凯期待,在深圳生活工作的港澳人士能在政务服务上获得更多便利,令大家产生更高的融入积极性。
“证件制度的不完善被有关部门关注到,并给予了解决方案,是内地对港澳人士越来越友好,越来越照顾周到的一个表现。”林乐儿表示,这一举措将会鼓励更多港澳人士到内地投资创业。
在王美美看来,身份认证从“实证件”转向“数字身份证”,解决了港澳居民“证在人在”的限制。“数字身份证与港澳居民融入大湾区息息相关,例如涉及住房、医疗、出行、做生意等所需的身份核实时间因此得到大大缩短。”她表示“制度性融合”将降低港澳专业人士北上发展的隐性成本,扩大港澳居民湾区生活工作的选择“半径”。
“软联通”升级推动要素高效配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庄紫祥在提案中就建议将港澳居住证、回乡证等证件年限与与内地同胞身份证对齐,港澳居住证、回乡证号码进行统一。
“个人信息的互联互通,不仅让港澳同胞感受到内地便利的公共服务,也方便有关政府部门及银行高效处理香港市民的业务。”他希望,内地能为港澳同胞增多公检法、工商政务、注册公司、换证、结婚、买车等同等高效便利的办理程序服务。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第七个年头,深港澳三地正不断打破制度性壁垒,加快在政务服务、金融互通、数据流动等领域的规则衔接创新机制,以“软联通”升级推动要素跨境高效配置,为“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相关链接
新政规定港澳台居民如遇通行证遗失、损坏或未随身携带等情况,可通过官方政务平台快速申领7天电子临时通行证,解决紧急乘坐飞机、火车的出行难题;同步推出"双证关联"服务,居民可通过线上平台或全国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申请通行证与居住证关联证明,便于办理各类个人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