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龙岗图书馆建设: 用阅读点亮文化龙岗 2025年05月13日

市民排队进入龙岗区图书馆阅读学习。图片均由龙岗区图书馆提供

龙岗区图书馆南岭村社区分馆。

龙岗图书馆无障碍阅读分馆。

建区之初,龙岗区便开始自下而上建立图书馆体系。历经多年,龙岗区图书馆逐步建成了覆盖“区-街道-社区-小区(园区)”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网络。目前,龙岗区建立了1个区级馆、11个街道分馆、31个区域分馆和103个社区服务点。龙岗区图书馆突出阅读功能,引领全民阅读,在全市率先探索出垂直管理模式,通过该模式促进图书的相互流通,方便居民就近借阅,各类指标和服务效益实现全市各区排名第一。

特约撰稿人 黄雪霞

三十二年前,龙岗区是连一个像样图书馆都没有的新区。而今,在总分馆一体化垂直管理“龙岗模式”的推动下,龙岗区的图书馆事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嵌入了城区角落与缝隙,在中心城、在街道、在社区、在园区和公园,都飘荡着书香的气息。当图书馆在暮色中次第亮起灯火,书香便悄然浸润了千家万户。

夯实基层 自下而上建图书馆

回溯到1993年,彼时刚刚建区的龙岗,放眼望去尽是大片的荒地、星罗棋布的工业厂房和农民楼,市政交通、文化设施几乎空白,图书馆更是无从谈起。但在这片百业待兴的土地上,一颗关于阅读的种子正悄然萌芽。

1994年,曾任湖北省洪湖市图书馆副馆长的裴雄,被任命为龙岗区图书馆筹建负责人。那时,龙岗区图书馆没有独立的办公地方,裴雄只能暂时在龙岗镇文化站大院内的区文体局安营扎寨。而筹建图书馆的团队仅有裴雄一人,困难可想而知。

1994年5月,区文体局向区政府递交请示报告。泛黄的纸页上,“待区政府办公楼落成时,利用1至2间办公室暂设一个区机关图书阅览室”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正是这份“简陋”的申请,为后来覆盖全区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埋下了重要伏笔。

1995年4月5日,龙岗区政府机关阅览室(龙岗区图书馆前身)正式对外开放。到1995年底,这个小小的阅览室已拥有近700名读者,接待量达5000多人次,外借流通书刊超1万册次,但仍缺乏面向市民的区级图书文化机构。

为破解辖区文体设施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薄弱的现实困境,1997年,区文体局提出了建立区图书馆的设想。可究竟该建成什么模样?龙岗区政府特别邀请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华伟博士、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以及深圳图书馆馆长沈迪飞等一众专家召开了龙岗区图书馆建设专家咨询会。这场会议为龙岗区图书馆建设指明了方向,但由于资金投入较大,筹措困难,区级馆建设一时难以落地。

1999年,区政府转变自上而下的思路,决定从基层入手,先建村级图书馆。时任龙岗区图书馆馆长张军营回忆,“我们跑遍了全区90多个村落,挨个劝说创建村级图书馆,遇到了种种困难,反而是镇级图书馆最先建了起来”。镇级图书馆的建设为推动村级图书馆建设和普及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一家家村级图书馆也慢慢建起来了。

2002年,龙岗区图书馆建设正式启动。

2004年,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把“图书馆之城”建设列为文化立市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无疑又为龙岗区图书馆建设加了一把火。

2005年7月1日,龙岗区图书馆建成,这座在当时深圳各区级图书馆中规模最大的馆所,正式向读者敞开大门。

由于这一时期龙岗区的图书馆主要集中于中心城以及少数基础较好的街道,资源分布不均衡,辖区内群众难以从中受益。2007年,龙岗区开始启动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率先在南湾联创科技园和龙岗天基公司建成两家专门面向来深建设者的分馆,还推出了“虚拟借书证”服务。

在此之后,龙岗区图书馆不遗余力推进分馆体系建设。2012年,在南岭村建成全国第一个社区级24小时开放的自助图书馆;2015年,建成19家自助分馆,有效延长基层图书馆开放时间;2017年,探索馆校共建的“龙岭模式”和馆企共建的“天安云谷模式”;2021年,探索书吧、图书馆、文化馆三馆融合的“宝龙模式”;至2024年底,龙岗区共有图书馆、书吧书店300多家,全区共有区图书馆直属分馆42个,其中街道分馆11个,社区、园区和学校的区域分馆31个,另有103个社区基层服务点,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38个和馆外流通点74个,形成以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道、区域分馆为骨干,社区服务点为网点,馆外流通点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补充的立体化阅读网络。

突出阅读 率先推行垂直管理

建成后的龙岗区图书馆,期望成为一个受市民欢迎的公共文化空间,但面临着现实中的种种挑战。

开馆之初,区图书馆年借阅量仅有2万多册次,甚至有读者把图书馆当成书店。面对这般尴尬处境,龙岗区图书馆努力找准图书馆的定位。

深圳作为一个高度流动的城市,区级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读”而不在“藏”。因此,龙岗区图书馆确立了“提供阅读、引导阅读、宣传阅读”的使命,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阅读”这个核心展开。

要成为阅读中心,首先得让群众愿意来借书,而当时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借书证”。2005年刚开馆时,龙岗区图书馆和多数场馆一样,实行100元押金办证制度,但100元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为呼应读者需求,龙岗区图书馆提出取消借书证押金的建议,引发了不少争议。

2013年,深圳市决定推出“励读计划”,在龙岗和宝安两区的公共图书馆先试先行——取消借书证押金,不再发放借书证,仅凭二代身份证就可以来图书馆进行注册,借阅除特定图书之外的所有书籍。推动免费借阅后,2013年龙岗区图书馆的年外借量飙升至70万册次,创造了自建馆以来的历史纪录。

借阅量上去了,如何解决书籍的就近借还和各馆间的资源共享问题,成了十分紧迫的现实需求。

2019年,龙岗区率先在全市实施总分馆一体化垂直管理改革。这场改革以“一个目标”“一套模式”和“一套体系”的“三个一”总体架构稳步推进。

“一个目标”,就是把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作为核心目标,依托全市统一服务平台,持续深入推进龙岗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一套模式”,则是在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在“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发展策略、管理手段和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重点发力,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龙岗模式”;“一套体系”,则要求建立起一整套涵盖“政策、职能和标准”三个方面的完整体系。

推进垂直管理,仅靠龙岗区图书馆一家是做不成的,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对上是市图书馆,要保证系统兼容;横向是兄弟区图书馆,需实现资源要素共享;对下是街道图书馆,人员管理要协调。

早在2010年,龙岗区即在全市率先与深圳图书馆合并馆藏资源,促进全市图书通借通还。但由于全区没有实行垂直管理,统一服务难以实现。2019年,龙岗区图书馆与街道达成人员直管、资源下沉的共识,把城区打造成一个“全域书房”,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实施总分馆一体化垂直管理以来,龙岗区图书馆不仅能围绕读者需求布局资源,还破解了基层文化设施“多头管理”的困境。2019年之后,龙岗区图书馆的分馆体系建设大幅提速,搭建起了全民阅读的“毛细血管”,让每个热爱读书的龙岗人都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个图书馆,也能在家门口归还在全市任何地方借的图书。

贴近读者 书香浸润千家万户

阅读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自2005年8月起,龙岗区图书馆开始承办由龙岗区委宣传部、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活动将全国各领域专家、院士邀请到龙岗,为广大居民作高品质的文化讲座。该项活动目前已连续举办19年,截至2024年底,共举办专家讲座1244场,累计受益市民超过120万人次。

与这种引进高端资源到龙岗开讲并行的是,面向社区、家庭、个体的阅读引导活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龙岗区也迅速掀起了培育“全民阅读”的热潮,作为培育“全民阅读”的灯塔,龙岗区图书馆开始面向居民探索公共阅读活动项目的开发。

2015年,龙岗区图书馆开始举办一月一主题的读书实践活动。活动采取线上报名、现场交流的方式进行,既有阅读分享,也有沉浸式的观摩体悟,给参与者别样的阅读体验。这种雅俗共赏、亲民不装的品读会很快受到青睐,龙岗图书外借量陡增,但各分馆难以承担运营压力。

2017年,龙岗区图书馆另辟蹊径,创造性提出了“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的方式,引入社会专业机构,按片区委托管理、连锁运营各分馆,并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阅读活动,每年各分馆不少于30场。这一勇敢尝试,为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筑牢了基础,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图书馆开放时段和时长更加亲民了。1995年,龙岗区政府机关阅览室每周开放20小时;到了2024年,龙岗区图书馆总馆每周开放时间达84小时,分馆平均每周开放76.3小时,且全部实现错时开放。区图书馆每天开放至23:00,有28个分馆每周开馆时间超过68小时,让居民随时都能入馆读书。

随着服务能力的提升,2021年,龙岗区正式提出打造“阅读之城”,紧贴读者,开展阅读培育服务,哪里有需求就将资源配送到哪里,打造了10分钟阅读圈;与深圳书城龙岗城、南联龙岗书城携手推行“书易借”新书直借活动,读者可以在书店里直接借阅新书,由图书馆买单;推行送书上门活动,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借到图书;打造“阅读+”系列活动,形成阅读+户外、阅读+低碳、阅读+音乐……让阅读无处不在;“乐读龙岗”系列则涵盖了科普教育、亲子阅读、深度思考和艺术欣赏多个领域,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在“千人共读团”活动中,李娟笔下的北方大澡堂和马伯庸笔下的南方大蟑螂都妙趣横生。

居民更爱阅读了。到2024年,龙岗区图书馆全年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2410场,共有186.35万人次参与;区图书馆共接待读者747.27万人次,纸质文献借阅量604.33万册次,馆藏文献总量618.54万册,龙岗区图书馆开馆时长、借阅量、新增办证量、馆藏文献总量等服务指标均在全市各区位列第一,龙岗正在形成全域、全景、全民、全媒共享的阅读之城。

近年来,龙岗区图书馆累计获各级荣誉十余项,既有国家级的“一级图书馆”“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和“图书馆营销案例”、省级的“阅读推广示范项目”“阅读推广案例”,也有龙岗区图书馆少儿馆市级“儿童友好图书馆”称号、天安云谷科艺分馆全市“深圳十佳共享艺文空间”称号,还有龙岭学校分馆全市“最美校园图书馆”称号……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龙岗完成了从“文化洼地”到“爱阅之城”的跃迁。这不仅是一个城区的成长,更是城区里每一个个体的蜕变。当每个人都能毫无负担地走进图书馆阅读、当夜幕下年轻人聚在龙图书院自习、当24小时自助图书新一轮调换,整个龙岗就如一个“家庭书屋”,在滋养着龙岗人的梦想。未来,龙岗区图书馆要成为更懂读者的图书馆,让书香浸润城区的更多角落。

观察眼

图书馆里,藏着城市柔软的韵律

从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到21世纪的西雅图中央图书馆,人类用接近3000年的时光在图书馆的肌理中刻下文明密码。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图书馆建设的热情从未消减。然而,总有人不禁叩问:“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2024年,一本讲图书馆的书籍——《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走红网络,引发了关于图书馆的讨论浪潮。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在书中说:“大都市中我们需要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真实联系;在文化相对单调的乡村中,我们也需要它在校园之外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作为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典范,龙岗区图书馆的建设实践,同样印证着这一深邃洞见——无论身处何地,图书馆始终是消弭知识鸿沟、滋养人类的精神脐带,它无关地域、无关群体,赋予每个人平等获取知识的尊严。

坐落于龙岗区中心城黄阁坑社区龙岗区残联培训楼一楼的“龙岗图书馆无障碍阅读分馆”,恰是龙岗对这一命题最生动的注脚。作为专为视障、残障群体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公益性图书馆,这座无障碍阅读分馆用合适的书柜高度、专业的听读设备、丰富的盲文文献资源,构筑起一片没有边界的知识绿洲,让视障、残障读者在触摸书页的窸窣声中重建认识世界的维度。

书册翻动的声音里,藏着城市柔软的韵律。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那句名言: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作为保障知识平权的堡垒,也是照亮城市文明的灯盏,它让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文化的滋养,在知识里看见生活的曙光,这也是城市品质最亮丽的光影。从2007年在南湾联创科技园建立第一个面向来深建设者的分馆,推出励读证和虚拟借书证,到如今的无障碍阅读分馆,都在诉说着“图书馆之城”的本质:当一座城愿为最平凡的灵魂点亮灯盏,知识的微光终会照亮命运褶皱。

这样的龙岗,正以书架作砖瓦,重构着城区的精神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