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龙岗区慈善会: 让爱抵达最需要的地方 2025年05月20日

龙岗区慈善会“创益空间·爱心家园”内部。本版图片均由龙岗区慈善会提供

第三届消防员半程马拉松公益跑。

龙岗区慈善会会长凌国强捐赠3000万元,用于修缮“罗福嶂会议”旧址。

深圳市龙岗区慈善会成立于2007年6月,是经龙岗区民政局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由热心慈善事业的组织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也是龙岗区唯一一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慈善会通过开展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学、助教、助残、优抚、救灾等慈善救助活动,扶危济困,传递温暖,凝聚民力,共同为龙岗区打造幸福高地提供助力。

特约撰稿人 甘利英

从阡陌农田中崛起的深圳龙岗,用32年光阴谱写了经济腾飞的传奇。作为连续七年的“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这里不仅有轰鸣的厂房与忙碌的流水线,更孕育出一片温润人心的慈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不仅为孩子求学撑起一片蓝天,为来深建设者设立大病救助项目,为临时困难群众打造休憩空间,还为对口扶贫地区打造文旅引流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龙岗温度不仅持续温暖龙岗人,亦跨越山海,情暖八方。

创生与发展

龙岗区慈善会于2007年发起成立,但龙岗的民间慈善现象却源远流长。

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家族内部的互助特别是助学一直是聚族而居的重要内容。龙岗区平冈中学、横岗中学、兰著学校等多所百年学校,在建校起步阶段都经历了华人华侨捐资建校、聘请师资办学的历程。

这种基于朴素家族情感或桑梓情怀的慈善行为,是龙岗传统社会发育的重要活力、现代社会转型的早期动力。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建区初期,这种情怀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港商北上投资,也让一批富起来的商人为改善龙岗的办学条件、就医环境发起慈善捐助活动。此外,一些成功商人也引入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模式,成立慈善基金,开展持续性的慈善活动。

1993年,信义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贤义捐资800万元在横岗创立了“李贤义教育基金会”,建起工业厂房和宿舍作为基金会永久资产,厂房获取的租金收入全部自动转为基金会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鼓励师生和资助贫困家庭。这是龙岗慈善事业发展早期的典型案例,成为后来社会慈善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样本”。

1995年,龙岗区义工联合会成立后,开始探索敬老扶弱的微慈善活动,主要通过义工服务提供情感抚慰,服务对象拓展到来深建设者及其子女,提供支持的方式从财物支持拓展到情感支持,支持者群体从“成功者”出资形式向普通人参与的形式拓展。

2003年,龙岗区民政部门在传统的孤残儿童救助外,开始推进重大疾病的临时性救助探索。这些传统赓续和新的转变,为龙岗区慈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005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发布,发展慈善事业被纳入国家发展计划。

成立慈善组织,推进慈善事业向规范化、整合化和专业化发展,成为时代需求。2007年,龙岗区政府出资500万元作为创始基金,动员信义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贤义、百合集团董事长凌国强等知名企业家积极参与,共筹集7000余万元,作为龙岗慈善会成立的原始资金。2007年6月25日,龙岗区慈善会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龙岗慈善事业新篇章。

2008年汶川大地震,龙岗区慈善会募集救灾资金1.5亿元,荣获“首届鹏程慈善奖抗震救灾特别奖”“深圳抗震救灾捐赠特别奖”等奖项;2010年玉树、舟曲灾害筹款超2000万元,组织了龙岗区首个“广东扶贫济困日”募捐活动;2014年与区文明办、区妇联、深圳侨报联合开展的“小心愿·微慈善”行动,被深圳关爱行动组委会评为“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从依赖政府主导到构建社会化运作机制,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8年,龙岗区慈善会转型为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实行由会员大会决策、秘书处执行、监事会监督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并于当年12月18日通过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凌国强担任新一届理事会会长。

2020年9月,龙岗区慈善会推动冠名基金建设,并在全市率先发起成立11个街道级社区服务基金。经过五年的发展,龙岗区慈善会下设的冠名基金数量达39个,组成公共服务基金、街道社区基金、企业基金和社会组织基金四大基金矩阵,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五级多元立体的慈善公益基金服务体系,让公益资源更好发挥服务民生和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输血”到“造血”

建会初期,龙岗区慈善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家等高净值群体的捐助。其中,爱心企业家捐赠是对慈善基金运行最为有力的“输血”式保障,为龙岗区慈善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李贤义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作为龙岗区慈善会的创会者,他带头捐赠了1000万元。建区30余年来,李贤义通过龙岗区慈善会名义在全国捐建希望学校超过80所,设立或参与的教育基金有7个,开展奖教奖学惠及师生超5万人,资助特困生超2100人次,累计捐资超25亿元,在扶弱帮困、抗灾救灾、助学助教、助力脱贫攻坚等领域颇有建树。2024年,李贤义再次慷慨解囊,出资约2.1亿元捐建园山街道盛义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是继2015年以1.38亿元全资捐建龙岗区贤义外国语学校后,其全资捐建的第二所公立九年一贯制学校。

凌国强是杰出的本土企业家。作为布吉凌氏后人,他继承了家族尊师重教、急公好义的传统,累计捐资超过6亿元,其中捐资3000万元助力江西寻乌修缮“罗福嶂”红色旧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捐资1.5亿元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道扬书院,同时还为对口帮扶、赈灾救灾等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获评“特区公益典范人物”。

原南岭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基带领南岭村村民累计捐资过亿,支援革命老区、灾区援建、对口帮扶、教育发展;康冠科技董事长凌斌累计捐资近2000万元,支持西部协作、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等事业,成立了康冠互助基金,帮扶困难职工;卓弘投资董事长朱佐昆累计捐赠近3000万元,用于助力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和民生事业;徐宁累计捐资近50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灾区救助、助医助学等,作为龙岗区慈善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会长,创新打造了“五个一百”“爱心家园”等特色慈善项目。

慈善组织要想在社会立足、取信于大众并做大做强,公信力是关键基石。为此,龙岗区慈善会特别注重完善内部管控和资金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资金的规范运行。作为公众关注的重点,龙岗区对慈善资金的收支采取了分类披露的方式执行,形成了捐助即时公开、项目与收支定期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

2014年,龙岗区慈善会与区文明办、区妇联及区新闻中心(深圳侨报)联动推进“关爱母亲·关心孩子”慈善活动,征集了120多名困难妇女和儿童的微心愿,借助爱心人士“助人圆梦”接力,推动慈善事业向社会共同参与的“造血”模式转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社会参与和基层互助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变得越发重要。2019年,坂田街道五和社区成立了公益基金,用于支持社区的教育、儿童、老年和妇女事业。2020年9月,龙岗区11个街道级社区服务基金全部由区慈善会冠名成立,能够迅速、准确地对居民困境实施救助,提升了慈善基金的使用效率和精准性。

同时,龙岗区慈善会的冠名基金为企事业单位成立慈善基金打开了大门,拓宽了慈善基金的募集渠道。2020年9月,龙岗区慈善会联合11个街道在全市率先发起成立街道级社区服务基金,启动了冠名基金慈善品牌。随后还陆续与龙岗区教育、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了“教育发展专项基金”“长者关爱基金”等39个冠名公益基金,为不同需求的困难群体提供了精准的帮扶与支持。

在慈善文化推广方面,2024年,龙岗区策划了“奔跑吧‘蓝朋友’”消防员半程马拉松公益跑等超30场系列公益慈善活动,形成了慈善义演、拍卖、项目合作、公益广告等慈善资金多元筹集方式,并通过举办慈善组织投融资项目对接会,促进慈善基金的保值增值。

截至2025年5月,区慈善会联合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爱心企业、爱心社会组织等累计成立了39个冠名基金,慈善冠名基金募集资金2.08亿元,帮扶救助困难群众191207人次,资金体量不仅位列全市各区慈善会之首,同时还成为全国年度募捐过亿元的五个县区级慈善组织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

单一到系统

在龙岗区慈善会制作的《共振》宣传片里,流水线上的异乡人、城中村的独居者、重症患者家庭等不同群体都展露着笑脸,饱含着对龙岗区慈善项目的感激之情。

在龙岗区慈善会诞生前,龙岗区社会救助长期依赖全国性慈善机构辐射式服务。当城市化进程迈入深水区,需要公益慈善发挥补充保障作用,助力困难群体脱困。龙岗区慈善会成立之初,也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重点在帮困扶弱、助医助学上下功夫,推出“五个一百”“大病救助”“金秋助学”等慈善公益项目,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慈善帮扶。

随着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关键任务,慈善事业逐步向着眼于社会整体进步、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普惠性支持与系统化支撑的方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助力乡村振兴及支持个人成长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抓手。

2020年,龙岗区慈善会会长凌国强通过慈善会定向捐赠3000万元,用于江西省寻乌县乡村振兴。通过挖掘红军转战赣南的革命历程中的罗福嶂会议与“一根火柴”等红色故事,修缮“罗福嶂会议旧址”,建设“罗福嶂会议学习园”,打造了红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经典项目,受到时任中宣部领导的高度赞誉。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慈善项目是“爱心家园”。该项目由龙岗区民政局和龙岗区慈善会联合打造,突破了传统现金救助的局限,通过打造爱心空间,24小时对外开放,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实时的空间、心理、实物等支撑,还与龙岗区救助管理站的职能形成优势互补、相互转化,为群众在龙岗立足发展提供助力。

2024年,龙岗区鼓励政府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爱心社会组织等单位利用不少于50平方米的政府物业、租赁物业或自有物业等场地,联合打造“爱心家园”服务阵地,并给予达到开办运营条件或通过年度运营评估的“爱心家园”项目点提供最高30万元/年的运营资金支持。

“也许您他乡寻亲不遇,也许您外出务工不顺,也许您心灵受到了创伤,也许您生活陷入了困境……别彷徨,来龙岗区慈善‘创益空间·爱心家园’准没错!”这段充满温情的话,吸引了许多身处困境的人踏入那扇透明玻璃门。

而这扇门内,有临时休憩设施以及心理咨询、业务知识和应急能力培训等系统化的支持阵地,成为临时遇到困境的人们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地方。那些曾在这里获得过帮助的人们,又有很多成了志愿者,投身慈善、传递爱心……

2007年成立至今,龙岗区慈善会递交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计募集慈善资金8.86亿元,开展公益项目818个、公益活动562场次,帮扶救助各类困难群众199908人次……在扶贫济困、赈灾救孤、安老助残、助医助学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4年,龙岗区慈善会在全国县区级慈善会中脱颖而出,同时连续多年位列深圳年度社会组织慈善捐赠榜前列。从建会之初单一的一次性慈善救助或资助,转为持续性、系统性、多元化支持,正是龙岗区慈善事业发展的精彩蝶变,也勾勒出了龙岗区慈善事业在新时代助力基层善治的盛景。

观察眼

龙岗慈善最美的模样

“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区慈善会伸出了援手,让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这样的声音不断传来,带着一股爱的力量,诠释着慈善的真谛。

当天灾撕破岁月静好,当病魔击穿生活铠甲,当命运在某个转角露出獠牙……慈善,恰如穿透阴霾的那束微光。

回望往昔,龙岗慈善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成为促进龙岗民生和社会治理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18年里,从初始的募捐、捐赠,到打造品牌项目、构建多元公益生态,区慈善会不断创新,携手社会各界绘就更大的同心圆。

慈善事业如同一场爱心接力赛,离不开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在党建引领下,龙岗区慈善会发挥枢纽作用,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共同打造共建共享的公益生态圈。各方力量在此汇聚交融,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持续为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注入暖心力量。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慈善发展格局,彰显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活力,为龙岗区乃至深圳市的慈善事业树立新标杆。

步入新时代,科技与慈善融合成为趋势。龙岗区慈善会敏锐捕捉这一机遇,积极探索“AI+慈善”“大数据+慈善”“互联网+慈善”等新模式,推动慈善项目更精准对接困难群众需求,提升救助效率,为慈善事业注入新活力。

十八载春秋铸就“大爱无疆”的初心,正让共同富裕的愿景化作无数人脸上的笑容、掌心传递的温暖。让每一个善意的星火都能找到发光的方向,这,就是龙岗慈善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