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马汝伟: 14年在沙漠造林48万亩 2025年07月07日

在沙里种树。受访者供图

马汝伟。受访者供图

龙岗融媒记者 吴慧 罗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诗人王维的笔下,风沙漫天的大漠是雄浑壮美的,但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沙漠边缘的新疆麦盖提县百姓来说,大漠意味着有限的生机以及家园被快速“蚕食”。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全国唯一一个嵌入沙漠的县,也是有名的“刀郎之乡”,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并以每年7米—10米的速度“蚕食”县城。没有撑得住经济的产业、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个沙漠里的小县城如何才能打赢沙漠造林、防风固沙的翻身仗?

面对这一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家来自深圳龙岗的援疆企业在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当地老百姓的多方配合下,做到了14年成功造林48万亩,它便是深圳中环油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中环油”)。近日,该公司执行董事马汝伟接受龙岗融媒记者的采访。

挺进:在沙漠里战天斗地

黄沙万顷,在游客看来是一番壮阔震撼的景象,但对于当地人而言却意味着常年的“一碗米饭半碗沙”的苦日子。

沙漠离麦盖提县到底有多近?“从县迎宾馆出发,开车5分钟就能到沙漠边缘。”马汝伟介绍,2012年公司团队第一次到麦盖提县考察,当地人都说沙漠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在这里种树,不可能种得活。“有不少百姓看了公司的名字,不相信我们是来种树的,以为是来沙漠找石油的。”马汝伟笑着说。

恶劣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群众的怀疑并没有动摇团队成员“试一试”的决心。这份底气除了源自中环油丰富的场景种树经验外,还源自与科研所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的科学底气。从2012年考察实验到2013年大面积种树30万亩,再到接下来每一年的持续投入种植维护,马汝伟及其团队在沙漠里边干边试。

推平沙丘、铺设滴灌、架设高压线、建设变电站和通信发射塔,甚至还需要修路……“虽说我们是去种树,但每一棵树成长起来的背后,都凝聚着团队方方面面的投入以及当地群众的努力。”马汝伟表示,为避免抽取浅层地下水影响生态,团队在沙漠凿了500余口120米深的机井,还通过水肥一体化控制技术,解决土地贫瘠的问题。

一点一滴的改变让麦盖提居民看在眼里,对植树的态度从最初的怀疑到用实际行动支持。“前几年每年春秋植树季,数以万计的百姓骑着摩托、背着帐篷、带着锅和馕,自发前来参与义务植树。”马汝伟说,风沙是当地百姓最大的“敌人”,树活下来了,沙就挡住了,大家心里也高兴。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曾经的小树苗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据统计,目前该企业已种植各种林木3亿株,共计48万亩。“当年皮鞋都陷进去几双的地方,现在越来越绿,还打造沙漠旅游项目,变化真的很大。”马汝伟感慨道。

育产:在种植产业领域“沙里淘金”

黄沙逐渐退去,一片片绿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悄然诞生,这些目所能及的变化背后除了团队与当地政府、百姓的辛勤劳动,斗智斗勇,更关键的是“一笔接一笔资金的投入”。马汝伟介绍,沙漠造林成本非常高,每年光抽水滴灌和人工管护就要耗资千万元,如果长时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项目难以为继,因此发展“沙漠产业”是长期发展的关键。

文冠果、沙棘、沙枣、甘草、罗布麻……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实验,团队探索出在梭梭下嫁接肉苁蓉的“沙产业”,一亩地最高可产300公斤,经济价值数千万元,同时为当地百姓创造千余个工作岗位,带动就业。“现在肉苁蓉已经形成一条相对稳定的产业模式,我们还开发出养生茶、精油等植物衍生产品。”马汝伟表示,除了在种植产业领域“沙里淘金”,随着林地的建成,近年来新开发的N39°沙漠旅游景区也成为麦盖提县的一张新名片,沙漠变成绿水青山,自然就是金山银山。

沙漠造林,林进沙退。在大漠中投入几亿元做一件大家都不看好的事,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这一场大冒险的绿色奇迹背后,支撑的除了科研基础、资金投入,以及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支持和信任,更重要的是深圳经济特区人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就如马汝伟所说:“黄沙漫漫,只能往前冲,边干边试,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