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帮助社区老人就医。
龙岗融媒记者 黄珍珍 通讯员 魏小娟 文/图
70岁的王叔,曾是吉华街道光华社区一个沉默的存在。高血压与冠心病缠身,子女远在他乡,无医保、靠拾荒维生的他总是把自己锁在狭窄的出租屋。直到“满天星两老”志愿服务队的敲门声响起——志愿者带着血压仪定期上门监测,协调罗岗医院为他建立健康档案;社区网格员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菜市场与老人家中,把新鲜蔬菜和米面粮油搬进厨房;通过街道民政项目,王叔被纳入低保边缘户,社区甚至把可回收物资整理好送到他门前,让他每月多了几百元收入……如今的王叔会主动搬着小板凳坐在社区广场看秧歌队排练,手里攥着志愿者送的降压药说明书,逢人便说:“他们比亲闺女还贴心。”
这样的“敲门行动”并非个例。自2025年2月起,每周三上午,清脆的敲门声如同一曲温暖的晨歌,准时叩响光华社区的千家万户。
银发与青春的双向赋能:
专业服务构建立体守护网
在光华社区党委的引领下,社区以“情暖桑榆”为行动主线,精心擘画、统筹全局,一场充满温情的入户探访行动徐徐展开。
社区党委书记主动靠前指挥,凝聚党群服务中心、“夕阳红”服务中心、“满天星两老”愿服务队、社区网格员、楼栋“红管家”等多方力量,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工作矩阵。从最初零星几人的探索,到如今发展成45人的专业志愿队,这支队伍有退休教师、退役军人、老党员和年轻自由职业者,用“老助老、老带新”的架构编织出精密的服务网络:退休教师葛士群、陈飞等把书法课堂搬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32课时的公益课让120位老人手握毛笔找回自信;退役军人刘祖权等带领“守护先锋队”制定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暴雨夜转移独居老人、寒潮天检修老化电路已成常态……“满天星两老”志愿服务队在党旗指引下茁壮成长,为基层治理注入蓬勃动力,将党的关怀化作抚慰人心的涓涓暖流。
据光华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三位一体”服务矩阵让关怀无死角:在养老服务中心,累计服务24391人次,220场健康讲座把中医理疗知识送进老人心坎;日间照料体系,为20000人次长者筑牢安全线;针对160户特殊家庭建立的35份动态档案,让“一人一策”成为现实。
从社区微光到社会暖流:
志愿服务激活基层治理新生态
当72岁的老党员戴金玉带着95后志愿者小吴挨家挨户排查安全隐患时,两代人手中的手电筒光束在楼道交汇,照亮的不仅是前进的道路,更是代际共融的新可能。这种“银发反哺+青春接力”的模式,正成为破解老龄化社会治理难题的密钥:老人们用毕生经验搭建起社区情感纽带,年轻人则用技术优势打通“服务最后一米”。截至目前,45人的队伍累计5000小时的服务时长,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社区治理中漾开层层涟漪。
“服务队与3家医院建立义诊绿色通道,让高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问诊;我们联合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点落实居民‘微心愿’,把政策资源精准落实到社区居民最迫切的角落。同时,引入企业捐赠的智能手环和适老化改造工具,构建起‘政府+社会+居民’的协同网络。”光华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不仅让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更让志愿服务成为丈量社会文明的标尺——当王叔主动把拾荒的三轮车改成“社区快递车”,帮邻居运送日用品时,那抹穿梭在楼栋间的身影,正是志愿精神生根发芽的最好证明。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服务队开发的线上健康监测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未来将实现心率异常自动报警、用药提醒等功能;“老青共学”品牌下的“手机小课堂让80位老人学会用短视频记录生活,那些银发族拍摄的社区晨景、厨房烟火,正通过屏幕传递着温暖的生活哲学。
从精准入户的“敲门人”到基层治理的“智囊团”,“满天星两老”志愿服务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每个个体的微光被组织起来,便能照亮社会的角角落落。正如社区党委书记在志愿服务总结会上所说:“王叔们脸上的笑容,就是丈量社区治理成效的最好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