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岗以“空间盘活”为抓手推动城中村蝶变。

多元业态在城中村逐步激活。
龙岗融媒记者 张祥 文/图
在城市发展的宏大画卷中,城中村面临着环境风貌品质低、城村发展融合差、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常常被视为“发展洼地”。然而在深圳龙岗,一场以改革创新为引领的城中村改造行动,正让499个城中村(占全区建成区面积近五成,居住人口超五成)从“洼地”变为“高地”,从“短板”变为“样板”。
作为深圳市城中村数量最多的行政区,龙岗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以“活力城村”建设为抓手,坚持“分类分步、一村一策”的总体思路,探索出一条空间重构、文化重生、产业重塑的城村融合发展之路。从老屋危房的涅槃重生到非遗文化的现代演绎,从夜间经济的烟火升腾到多元共治的基层实践,这片土地正以破茧成蝶的姿态,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鲜活的“龙岗样本”。
空间重构:向立体化要发展容量
空间,是城中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其提升的瓶颈。针对城中村用地紧张、公共空间不足和产权争议等难题,龙岗区以“空间盘活”为抓手,探索创新性的立体复合化模式“拓空间”,首创前置确权模式,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城中村的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以前这里的老屋破旧不堪,现在变成时尚的文化商业街区,我们都很自豪。”禾坪岗老屋村的居民李阿姨感慨地说。在禾坪岗老屋村,龙岗区将物业权利人核实确权工作提前到更新意愿核实阶段进行,先确权后立项,完成153间老屋、危房的拆改,将破败瓦房蜕变为文化商业街区。原本逼仄的巷道被拓宽至6米,危房区腾挪出的近万平方米土地植入口袋公园、文化展馆等公共空间,实现“老屋新生”的华丽转身。老屋的重生不仅重塑空间品质,更为村民带来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凉帽新村的改造则展现垂直空间的智慧利用——充分利用山地地形,采用架空方式将原社区篮球场腾挪至第二层,释放首层空间改造成居民议事厅,并打造复合式运动乐园,形成“上层挥洒汗水、下层议事协商”的垂直社区生态。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还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凉帽新村居民对新建的居民议事厅赞不绝口,“现在有了更多活动的地方,还增加了议事厅,邻里之间交流也多了起来,感觉村子更有活力了。”
空间盘活,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这种空间创新不仅破解了土地权属难题,更激活了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其中,山厦新村引入股份公司投资900万元改造公共设施,沙塘布社区撬动各方力量投资3500万元建成立体停车场和市级少儿图书馆分馆。
改造效益直接可感:全区通过“拆违建绿”“边角添绿”新增绿化2.35公顷,规模化租赁改造提供人才公寓超4400套,真正实现“寸土生寸金”。
文化赋能:让乡愁记忆成为文旅IP
文化,是城中村的灵魂,也是其独特魅力的所在。
龙岗区以“文脉赓续”为底色,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融入城中村改造设计全过程,挖掘“竹编”“麒麟”“围屋”等一批非遗和客家文化,提炼出特色的文化元素,并通过“量身定制”,丰富文化表达载体,精心打造文化IP,让城中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甘坑新村是龙岗区城中村文化传承的典范。在这里,龙岗区将保留至今的“麒麟舞”表演提炼为文化IP,并联合本地居民共同设计,建设极具特色的麒麟馆。麒麟馆不仅成为探索城中村魅力的特色场所,还串联起甘坑古镇的文旅资源,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以前我们只在节日里表演麒麟舞,现在有了麒麟馆,我们可以随时向游客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甘坑新村的一位麒麟舞传承人兴奋地说。
山厦新村的改造则彰显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智慧。作为深圳红色革命老区,项目团队活化利用入口挡墙,以活字印刷形式打造村史宣传墙,唤醒集体记忆;在共享街道植入文化景墙,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脉络,强化文化凝聚力。这种“量身定制”的策略,使竹编、围屋等非遗和客家文化元素在不同城中村焕发新生。
文化唤醒工程带来显著效益:通过文化赋能,龙岗区的城中村从“千村一面”走向“各具特色”,甘坑新村游客量持续攀升,游客赞叹“传统客家文化与现代生活在此完美融合”;山厦新村通过星空氛围灯装饰的圆形桥与滨水驿站,使历史村落蜕变为兼具高颜值与烟火气的网红打卡地。
业态激活:多元融合培育经济新引擎
产业是城中村发展的核心动力。龙岗区以“业态激活”为引擎,立足区域特色,坚持融合发展,根据改造项目的地理和环境特点,结合当地居民意愿,通过优化升级、激活夜经济、文旅融合发展等方式,打造不同的经济业态新场景。
业态激活,不仅是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是城中村活力的源泉。在马蹄山村,龙岗区通过撷取不同年代的深港潮流文化符号,打造市井烟火新高地,助力60余家店铺发展夜间经济。多彩的门头、店招灯箱、发光字等元素不仅提升社区整体风貌,还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夜间消费体验。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聚集地。一位店主开心表示:“改造后,这里晚上人气越来越旺,我们的生意也好了很多。”
更欣喜的变革发生在妈祖北区——旧五金厂房被改造为复合数创园区,联动周边文化街区,培育“工业+文化+消费”融合新业态。这种多元融合的产业模式,不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推动城中村高质量发展,龙岗区还以“居住提升”为重点,大力开展安全整治和绿化行动,打造品质宜居环境,让居民住得更加安心、舒心。同时,龙岗区在全面铺开运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龙岭模式”基础上,建立推广运用“龙岭模式”质量认证体系,统筹指导所有社区逐个达标验收,推动“龙岭模式”1个标准、50条举措在社区人人都会、处处可学、时时提升,全面构建高水平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龙岗区的创新实践证明:城中村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转型升级的“富矿”。通过空间盘活、文脉赓续、业态激活、资金撬动、居住提升、共建共治等多维度的创新举措,提升城中村“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推动城中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发展,昔日的“发展洼地”正蝶变为“活力高地”。
站在新起点,龙岗正以“活力城村”为笔,饱蘸改革创新之墨,在城村融合的深水区奋力书写“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的现代化城区新篇章。未来,历史文脉与现代霓虹在此交融,老榕树下的棋盘与文创店前的咖啡香互不惊扰,一场静默的城村共生实验,将在龙岗的巷陌间悄然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