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煜钊。
深圳侨报记者 张珊 通讯员 黄海旋 薛丽珠 文/图
从大鹏半岛的沙滩到荷兰的中餐厅,77岁的陈煜钊带着家乡的山海气息闯荡欧洲,不仅开出20多家餐厅,更将大鹏情怀融入异国他乡的奋斗历程。作为香港大鹏同乡会创始永远名誉会长之一,他用一生印证“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让大鹏味道跨越山海,在欧洲落地生根。从沙滩“自助餐厅”到异乡灶台 1948年,陈煜钊出生在南澳水头沙村的牛棚里,童年的记忆与大海紧密相连。台风天后的沙滩是他和母亲的“自助餐厅”,被巨浪卷上岸的鱼虾蟹用海盐腌晒成口粮,渔民丢弃的“墨斗胶”经盐渍后也成了美味。这些来自大海的馈赠,不仅教会陈煜钊在贫瘠中求生,更埋下对食材的敏感与珍惜。 8岁时,陈煜钊随偷渡队伍到香港,15岁在发廊偶遇同乡,得以结识侨领叔叔陈树榕。在叔叔资助下,他学英语、读美术专科,师从叶问弟子王乔、黄淳梁学习咏春拳,为日后闯荡欧洲积蓄力量。1966年,陈煜钊抵达荷兰,从餐厅打杂起步,每天凌晨淋芽菜、深夜练抛锅,用沙子在锅中反复练习翻炒技艺,很快精通全店工种。 在陈树榕的扶持下,陈煜钊盘下郊区拐角商铺开起“东方楼”。这个被旁人嫌弃的位置,因毗邻加油站、售价低廉而生意火爆,数月便回本。陈煜钊发挥美术专长,将中式亭台楼阁元素融入餐厅装修,阿姆斯特丹唐人街的华侨俱乐部和四海大酒楼都出自他手,让大鹏人对“吃”的讲究与匠心,在欧洲餐厅里悄然延续。
从单店到产业链的跨越 “中餐厅的一天从发芽菜开始。”陈煜钊始终记得家乡食材的本真滋味。在荷兰推广中餐的日子里,他改良的“大春卷”将鸡肉、芽菜与洋葱融合,成为当地中餐厅的招牌,这道带着大鹏人对食材灵活运用智慧的菜品,成为异乡人认识中国味道的窗口。 经营餐厅的同时,陈煜钊敏锐捕捉到商机,陆续在荷兰、德国选址装修20多家餐馆,做旺后转让,形成独特的盈利模式。当中餐厅在欧洲日渐增多,他又做起中荷日用食杂贸易,将内地和香港的食材运到荷兰,让同乡尝到熟悉的味道。陈煜钊与儿子在阿姆斯特丹经营的餐厅中,有一家可容纳600人就餐,当地食客总能从菜品里尝到一丝山海的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