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龙岗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 解码“未分化疾病”的健康守门人 2025年07月07日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团队查房中。

18岁女孩小陈(化名)因经常乏力就诊,龙岗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孙俊生发现:她三年日均饮用饮料含糖量超150克,远高于WHO建议的每日50克标准,叠加熬夜、零运动,最终诱发2型糖尿病。“青少年代谢性疾病暴增,背后是生活方式崩塌。”孙俊生的话,点明了全科医学的核心使命——在错综复杂的“未分化疾病”症状中“抽丝剥茧”,追踪背后的社会根源。

从“93破冰”到“18燎原”:全科医学的崛起之路

中国全科医学发展是政策驱动的编年史: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学科诞生;2011年,全科成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2018年,国务院及省政府相继出台全科医生培养激励方案。同年,龙岗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成立,是深圳东部率先成立的全科之一。

“2018年我们抽调骨干建病房门诊,如今团队20余人,也有了博士加入。”孙俊生介绍。该科现为龙岗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拥有20张床位、年门诊量超万人。科室还肩负医学生培养与社区人才输送使命,并作为未分化疾病多中心研究基地之一,与全国38家医院追踪5万例乏力、消瘦等“无病因”患者,帮助破解许多健康谜题。超越“看病”的艺术: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诊疗 60岁阿婆乏力10月,辗转多家医院医治无果。全科医生黄振华从乳酸脱氢酶轻度升高切入,锁定皮肌炎。经风湿免疫科协作治疗,阿婆肌力恢复。 备考博士的琳琳(化名),在消瘦门诊说“挺好,有点累”。姚丁烨医生敏锐察觉异常,心理测评揭穿“微笑抑郁”。经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她卸下了“伪装”。

43岁李先生“越睡越累”三年,外院归因工作压力。袁富珍医生发现其鼾声如雷、颈围40厘米,多导睡眠图确诊重度呼吸暂停(35次/小时)。经呼吸机治疗及减重8公斤,他重获“清醒”。

全科致力于通过生物—心理—社会“三维”模式,为不明原因消瘦、乏力等未分化疾病患者寻病因、诊治与管理。这些宝贵经验被记录在孙俊生参与编写的两份《未分化疾病诊疗共识》中。情绪淤堵:现代城市的健康隐形杀手

“深圳人关着防盗门,也关着心门。”全科医生发现,情绪淤积正成为都市病源头:一位血压骤升的老太太,病因是儿子一家回家引发的焦虑;30岁女性的顽固乏力,根源是长期失眠伴随的抑郁评分超标…… 沟通是化解亲密关系中负面情绪的“良药”。“你怎么又说你很疲惫?”VS“我注意到你很疲惫。”——全科诊室墙上贴着的对比示例,揭露亲密关系中的语言暴力。孙俊生团队创新采用共情式“陈述句沟通法”,用温和的事实陈述代替激烈的情绪表达。这种方法不仅用于医患沟通,更是家庭关系的润滑剂。它能让每一句关心都精准抵达对方心里。

健康管理的终极密码:自律行为与“知信行”统一

“七成疾病源于生活方式崩塌。”孙俊生以青少年糖尿病剖析“知信行”理论:知(部分饮料含糖80克/瓶)、信(确信会得病)、行(戒饮料+运动)缺一不可。在全科,一位乏力三月患者查出肌肉流失,治疗方案直指核心:控血糖、调血压是基础,增肌训练才是治本。为控腰围,孙俊生曾在学术会议期间主动减餐三天,腹围缩窄3厘米。“就像设定手机使用时间,到点必须放下。” 从抑郁少女到含糖饮料成瘾的糖尿病女孩,龙岗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的诊室记录着现代社会的“健康伤痕”。“最好的治疗始于对人真正的看见。”姚丁烨医生写道。当熬夜刷手机成为时代症候,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位开药的医生,更需要一位能听懂叹息声的“健康引路人”。

策划:林源泉 庄虹 邱仁斌 统筹:李燕 王海澜 许露 监制:李思如 文/图:李思如 张宇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