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湖新居:龙岗豪门两百年风云(上)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08月09日

俯瞰鹤湖新居

历经沧桑的斑驳外墙

鹤湖新居一隅

武魁、大夫第门匾

深圳侨报记者 欧阳玉美 柯东波/文

张臻斐/图

名片

鹤湖新居,位于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居民小组,始建于乾隆年间,整体建成于道光年间。建筑本身占地15000平方米,加上禾坪、月池等共25000平方米,系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之一,也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于1996年被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1998年,鹤湖新居成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的流逝没有声音,却能激起无数回响。2017年11月5日,在鹤湖新居落成200周年庆典上,敲锣打鼓,麒麟跃腾,近3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鹤湖罗氏后人聚在一起,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诉说着同样的乡愁。

恍惚间,物换星移,时光如潮水般退回记忆的大海,高楼大厦与汽车地铁纷纷隐去,鹤湖新居回到了大门第一次开启的那一天……

凤止龙岗 聚族于鹤湖新居

两个世纪以来,鹤湖新居可谓是龙岗第一豪宅。高墙大院内住着怎样的家族?他们从何而来,有着怎样的故事?

日光倾泻而下,炮竹声锣鼓声不绝于耳,麒麟腾空而起,大大小小的门都贴着红色对联,罗氏一族正式从位于龙岗上墟的罗家老屋搬进了鹤湖新居。这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一天,鹤湖罗氏从此有了鲜明的记忆。

鹤湖新居是龙岗地区最大的客家民居,住着当地首屈一指的豪门。罗氏瑞合商号的大名响彻新安、归善(今深圳、东莞、惠州),其名下商铺、田产不计其数。

瑞合商号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亦是一个奇迹。顺治、康熙时颁布“禁海令”“迁界令”“再迁令”,原本居住在龙岗的人大多被迫迁徙。在那落后的年代,拖家带口,他们肩挑、手提或用鸡公车推着破烂的家什去异地谋生。待台湾收复、清朝政权稳定之后,相关禁令解除,朝廷颁布“复界令”,但回迁的人并不多。其时,朝廷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招垦劝农政策,不少客家人从内地来到沿海地区,成为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的典型代表。

鹤湖罗氏上祖原籍福建,其中一支于宋代迁至广东兴宁。1758年,44岁的罗瑞凤从兴宁墩上来到了龙岗。初到时,罗瑞凤一边种地,一边走街串巷贩卖小百货。凭借勤奋努力以及族人帮助,这位中年货郎摇身一变,成了在凤岗塘沥开糖厂、酒坊、榨油坊的瑞合商号老板。

罗瑞凤极其节俭,几乎不曾添置新衣。与人做买卖,不仅讲究诚信、童叟无欺,还跟其他生意人不一样——允许顾客赊账。因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强,遍布今龙岗、凤岗。尤其是在龙岗古墟和塘沥墟,不少店铺是瑞合产业。

渐渐,位于上墟的老宅在罗氏迅速发展中显得黯淡,无法满足家族众人的需求。为此,罗瑞凤之妻张氏相中了一块有鹤有湖的好地方,且周围有七座山,与湖形成“七星伴月”的极佳风水地貌。这片地是周边地价的两倍,她毫不犹豫就拿下了。

为了建设大宅,罗瑞凤请来当地知名工匠。耗时良久,依着山坡走向及周围地形,建成了坐西南朝东北、方方正正、兼具广府风格的客家围屋。30多年间,浩大的工程耗了不计其数的土,挖出了与围屋等宽、巨大且深的月池。在工匠指挥下,众人将月池连通了附近的小溪和龙岗河,形成一潭活水。与此同时,手工匠人也来了,他们用蠡壳制作了精美绝伦的海镜窗(因形如圆月,又称海月窗)。奢侈的海月窗装点了鹤湖罗氏的生活,也装饰了鹤湖罗氏的梦。一片片海月,在阳光和月光中,散发着奇异的光辉,仿佛诉说着与豪门有关的故事。

高墙大院,戒备森严,宛如坚固的城堡。心安之处即故乡,这围屋无疑可以给居住其中的罗氏族人带来极大的安全感,龙岗便成了他们的故乡。然而,仅有罗氏族人才知道,这座宏伟建筑有着最柔软的心——坐西南朝东北,只因一份乡愁系在东北方向的兴宁。

最后,罗氏选定良辰吉日,在月池两侧种下了两棵榕树。它们就像一双羽翼,呵护着子孙后代。

没有等到鹤湖新居落成,瑞凤夫妇撒手人寰。其三房子孙(长房三庆堂、二房五桂堂、满房满庆堂)接过了鹤湖新居的建设重任,开创了鹤湖罗氏更为鼎盛辉煌的时代。

科举求仕 达者有兼济之心

书声朗朗的鹤湖新居,让罗氏族人看到了入仕的希望。那块“大夫第”门匾,不仅是科举求仕的成果,也见证着动人的往事。

清晨,风吹着青绿色的稻田,鸟鸣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家家户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鹤湖新居便热闹起来了。豪门的日子似乎与寻常人家并没有什么不同,居住其中的人,有的做生意,有的种田,有的收租,有的一心只读圣贤书。

崇文尚德的客家人对文化有着特别的渴求。一方面,罗氏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另一方面,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深深影响着他们。所以,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田地的执念,在新安、归善乃至广州皆有田产,同时还对教育高看几分。

建鹤湖新居之初,瑞凤公便选定内围望楼作为学堂,与祖堂诒燕堂之名一样,叫诒燕学校。“诒燕”取义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其意思是,为子孙谋划、福荫后代。在瑞凤公心中,祖堂的先人护佑后世,学堂也有成就后代的作用,两者意义一致。此后,围屋的后人便与周边孩子在诒燕学校接触启蒙知识,罗氏公偿田的收入供后人免费求学,其他孩子则需交一定的粮食作为学费。

与创业兴家两代人不同,鹤湖罗氏第三代享受了更多读书带来的乐趣。到了读书年龄,罗兆熊与亲兄弟、堂兄弟一一走进诒燕学校。从早到晚,总有朗朗书声从偌大的围屋中传出。父辈们心疼他们读书辛苦,不让他们做任何农活,也不让他们去商铺帮忙。大家时不时分享读书心得,或争论不休。父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孩子们逐渐有了入仕的能力。

为何要读书?罗兆熊比其他孩子更清楚,自己不仅要考取功名,更要兼济天下。多少个深夜,他听不见虫鸣,看不到月光落下的一地清辉,更无视那些呼朋唤友追逐打闹的同龄人。就着油灯,他埋首苦读《四书》《五经》。看他如此爱书,父亲罗廷贵还会和教书先生为他找来各种古文经典。功夫不负有心人,与罗兆熊同期的鹤湖罗氏一共出了9名入仕者,最有名的当属兆熊。他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授奉直大夫,官至广州府儒学正堂,主管全省教育和考试。

为官期间,罗兆熊勤勉清廉,还倾尽俸禄赈济灾民,以至于经常入不敷出,需要靠父亲接济。道光十四年(1834年),罗兆熊获御赐“大夫第”匾。一时间,鹤湖罗氏风光无限,族人读书入仕的劲头更足了。

此时的鹤湖新居,增建了外围。两棵大榕树已根深叶茂,后人不愿移动这寓意深远的大榕树,宁可从外地运土建设房屋,也没有再挖月池的泥土盖房子。月池依然是昔日的月池,池水清澈、鱼儿肥美。扩建后的鹤湖新居形成了“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的格局,与兴梅地区围屋不同,其空间更大,十分舒适。

到了罗氏第四五代,考取功名的也不少,可谓是文武双全:不仅有在武举乡试获得“武魁”名匾、品封武生的罗慕麟,还有品封国学生、庠生的罗慕僖。其时,罗慕僖在附近另建龙和世居,恰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为帮助家乡灾民,他将建房的银两用于开粥棚,让大家免费食用。因此,龙和世居后院的房子再没有建成。

从鹤湖罗氏第三代到第六代,共有20人享有科举功名和官位。此时,康乾盛世的余音成为绝响,两次鸦片战争让晚清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鹤湖罗氏也面临着巨大社会变迁带来的困境,猛然从科举求仕的梦中醒来。不过,诒燕学校依然承担着教育一方的重任,直至1951年才停止办学。

发展运输 见现代企业雏形

1905年,科举制度画上句号。求仕之路断绝后,有人不甘心平凡,担起了家族的前途,找到了修路发展运输的新路径。

满房第六代罗秋航在鹤湖新居出生长大,听家族老者和诒燕学校的先生多次说起家族往事,他总会萌生各种想法。

罗秋航广交好友,其中便有粤军名将邓铿(名士元、字仲元)。罗秋航支持龙岗、淡水地区的起义,为推进广东革命进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待清朝画上句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仍在继续,却让人心存幻想,以为换了天地。民国时期,鹤湖罗氏修了一条宽敞整洁的麻石路,将鹤湖新居与龙岗古墟连接起来。哪怕是下雨天,家中女眷打伞出门,罗裙也不会沾湿。通过这条路,大家去龙岗古墟做买卖、逛街买东西、听客家山歌,各种新奇的事物也顺着这条路进入了鹤湖新居。

通过说媒、传庚、下定、过礼、拣日、迎亲等程序,罗秋航与邓铿的姐姐结为夫妻。在众人眼中,这既是所谓的珠联璧合,更是强强联手。自鹤湖新居落成以来,罗氏便是龙岗最有名的豪门,被称为“龙岗罗”。嫁入豪门的可不是灰姑娘,娶到白富美的也不是穷小子,在门第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与鹤湖罗氏有关的嫁娶发生在多个豪门之间——与横岗何氏陈氏以及坪地萧氏、龙东叶氏、坑梓黄氏、葵涌潘氏、坪山曾氏等当地大家族通婚,以此加深关联,形成让彼此安心的强大同盟。

管理家族田产,收租、教育儿子,平淡的日子让罗秋航感到索然无味。1921年,广东省政府允许民办公路这一消息传出,罗秋航发现了商机。他携罗济能、罗锡桥等家族能人,主动联络龙东孙氏、龙西巫氏、葵涌潘氏等大家族一起联合开办股份性质的联星公司,下设道路公司、运输公司。他还果断变卖部分田产,筹集资金参股修建龙岗—横岗、淡水—平湖段公路。该公司基本上垄断了惠州—平湖—龙岗、龙岗—横岗路段的公路运输。

一时间,鹤湖罗氏风头无两,族人们纷纷在联星公司任职。运输公司由罗氏管理,分别负责不同路段的收费。

抗战爆发后,日军持续践踏着这片土地。鹤湖新居的高墙大院挡不住历史的狂风暴雨,原本极强的防御能力也无法阻止乱世的悲剧。1943年8月,驻龙岗日军的一队人马来到鹤湖新居抓壮丁。远远的,守在外墙望楼的人便看到了日军踪迹,迅速召集老弱妇孺逃走。日军赶到时,罗氏青壮年与其对抗,但是,这以防御著称的围屋,终究不敌先进武器装备。青壮年退守于外围望楼,日军久攻不下,恼羞成怒、放火烧楼。直到此刻,客家建筑智慧得以发挥——青壮年们通过望楼上的走马廊成功脱身。

就在这风雨飘摇的1943年,罗秋航因病去世。不知道,这位老者生前看着战火中的土地,是否会循着堂弟罗定朝所说的牙买加往事,把目光投向海外的族人……(未完待续)

明日精彩预告

鹤湖罗氏第五代的部分有志青年开始投向海外发展,他们雄心万丈地打拼,成为第五次客家人大迁徙的组成部分。其中,罗定朝在牙买加历经重重困难,开办了大型超市,其命运是否与瑞凤公一样?如今,罗氏后人散布在18个国家和地区,就在数千罗氏后人中,有一名特别的黑人女性,不远万里寻找罗定朝,终于回到了鹤湖新居,还被写入了族谱。在她身上,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而处于社会复杂变动期的鹤湖新居,又是怎样被改写命运的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