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余岁水围村的前尘今世

版次:Q12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10月08日

讲述水围历史的壁画。

颇具风情的骑楼。

古色古香的糖水铺。

深圳侨报记者 伍思晗 文/图

它是“水环四壁,围昌万年”的古村,庄子后人在这世代繁衍。它是余光中笔下的乡愁,老先生隔岸兴叹着“深圳河那边的郁郁垒垒”。它也是诗人洛夫《边界望乡》中的祖国山河,“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它更是老饕餮客心目中的头号圣地,承载着多少市民从早到晚的舌尖美味。如今,650岁的它伴随城市的生长而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

它就是——位于福田区福田街道的水围村。

前世:聚水建村 传承爱国情

对于不少外地人来说,与水围相识是不期而遇的。这个坐落在深圳河畔以北、毗邻福田口岸的“城中村”,温柔地将城市、市井的繁华与亲切悉数纳入。走在影影绰绰的绿林小巷,每一个日子热腾敞亮地开始,又在霓虹喧嚣中依依不舍地结束。

“水围村”,顾名思义村子的创立与水息息相关。相传,明朝洪武年,敬德庄四世祖蒙斋、子润公移居深圳,靠捕鱼晒盐为生。一日发现一眼甘泉,便深挖砌井,砌围立村,书写对联:“水环四壁,围昌万年”,横批“万世其昌”,于是,水围村由此得名。庄氏所掘的龙秋古井水质清甜,闻名附近乡里,在水井西面50米处有两棵华盖如伞的子母古榕树,生息多年仍为庄氏后人遮阳庇护。如今,这里已成为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回乡寻根问祖的古迹之一。

民国年间,当地的贪官污吏以没有纳税为借口,把村里的基围、渔船全部没收,占为己有。失去了生计的村民,开始下南洋谋生,有的被“卖猪仔”到南洋。村里的人丁逐渐减少,村落也日渐衰败。抗日战争时期,水围有多名青年加入东江纵队,参与了中共中央组织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水围村不仅是东江纵队展开大营救的首站,也成了重要的交通和物资转运站,在这场大营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前后成功营救出滞留在香港的800多名文化精英、爱国民主人士及家属、国际友人。

今生:万象更新 情牵深港梦

伴随深圳从边陲小镇一跃为大都市,水围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新生,村庄现代化的小高楼中,本地人与“外来客”和睦并居。作为近年来特区“城中村”改革的“第一梯队”,经过改造的水围1368国际街区令人眼前一亮。曾经残破的老楼一改旧容,以拱门连廊的南洋骑楼取而代之。拱形的镶边小窗,为方正严肃的楼群平添了几分趣味与风情,好似一位民国的清丽伊人羞答答地依树等候与恋人相逢。

挂满“万国旗”的街巷将1368国际街区一分为二,南区、北区的石柱下,各式各样的小店星罗棋布,宛如一头扎进“小租界”的韶光。十条小巷纵横交错,走入食肆兴旺的南区,家乡的热汤软床在这里依旧有迹可循,一路探进深闺暗巷,一家家广府百年老字号小食店猝不及防地闯入眼帘。不管是扬着热气、鲜甜顺滑的“洪记168砂锅粥”,胶己人大呼正宗的“揭阳捆粿”,还是顺德糖水小店“张记传承”,抑或是充满TVB风韵的“食神车仔面”,普宁炸豆干、肉蛋肠粉、雪耳桃胶、咖喱鱼蛋……可口香韧的食物让你一口吃遍南粤,沉浸在美食温润乐巢之中。街巷北区则集合了许多工艺品小店,如若寻得手作人的匠心制品,定能令人心生欢喜。以“庄”字命名的小巷,怀揣着对先祖的敬意。

抬头目光透过悬挂半空的油纸伞,穿戴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的楼房隐匿在巷子中。这些新伙伴就是“水围柠盟人才公寓”,今年8月“水围香港科技人才公寓”落户其中。村味、港味、国际味浓厚,区位优势和综合环境一流的水围,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港资企业代表。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引擎的带动下,可以预见,一段新深港情缘正在这座650年高龄的古村续写传奇。

编后语

水围1368国际街区吸引着众多吃货和文艺小青年,而1368是什么意思呢?正是在1368年,庄氏后裔以水为财,围而聚之,掘井立村。

历史的星空中,总有无数人和事熠熠发光。

一座古村,承载着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繁华都市大步向前的同时,古村没有被遗忘,并得到了妥帖保护和新的发展,这是让人分外喜悦的。

水围村从明代走到了今天, 从“养在深闺”到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中,它那久远历史和现在迷人的姿容都让人心动不已。在这里,古今交融,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地人与外地人交融,和谐美好,毫无违和感。这一切,充分展示了古村与时代接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展示了古村强大的兼容并包的能力。

社会一直在进步,水围村亦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改变。愿有更多古村能展示令人惊艳的丰盛故事与美丽风景,让我们步步醉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