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讲堂
版次:B05来源:深圳侨报 2019年01月16日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中小学生也成为手机用户群体的组成部分。然而,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享受现代科技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妥善解决。
❶校园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智能手机硬件技术精益求精,软件应用琳琅满目,手机本可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但从中小学生对手机上网功能的使用上看,主要用于娱乐、交友等非学习用途。
面对移动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如果中小学生对信息缺乏一定的辨识判断能力,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调查显示,面对网上有关诈骗、迷信、淫秽色情等不良内容的侵扰,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浏览。
部分家长明知孩子利用手机上网,但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而无力制止。也有部分家长虽然经常在孩子身边,却苦于没有办法劝阻孩子,于是听之任之。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用手机上网可以增长知识、激发智力,因此没必要横加阻拦。
❷使用不当滋生诸多问题
研究表明,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孩子长期沉迷于手机,也将大大减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甚至会让孩子不愿主动与外界交往,变得越来越孤僻。此外,网络空间多如牛毛的不良信息会传导“负能量”,不仅会让学生造成人格缺陷,还会弱化学生的民族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中小学生自我约束与自我管控能力差,学习任务繁重,频繁使用手机上网娱乐或者聊天,会占用学习和休息时间,学习和休息时间不足,自然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学生过度迷恋于手机网络世界,容易在上课期间无心向学,荒废学业。
因为大多数中小学都明确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所以有些学生会偷偷把手机放在宿舍,随之潜在充电事故、手机失窃等安全隐患。
❸管理面临的困境
校园全面封堵手机难度较大,尽管许多学校都明文规定不准带手机进课堂,让学生自觉将手机交给学校统一保管,但少数学生只是上交“假手机”,实则还有另一部手机在偷偷使用。同时,学校老师较难搜查学生手机。假如每天都要搜查,就算不考虑法律是否允许、学生是否反感,老师也会力不从心。而且,有些家长认为学校无权剥夺学生手机使用权,不让学生带手机进校的规定“师出无名”。家长之所以会持不同看法,是因为有些家长过度关注孩子,觉得不能随时联系孩子,心中不安。
此外,学校明文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却做不到令行禁止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背后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目前,我国对于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不仅没有法律规定,甚至也没有全国性的行为规范,各学校仅依靠校规校纪进行管理,这使得规矩号令不够理直气壮,实际执行也缺乏刚性力度。
❹加强管理的对策建议
首先,我们需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让他们具备更强的辨别力和自制力,学会趋利避害。学校可以邀请心理学、教育学、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为学生、老师、家长举办专题讲座,普及手机安全上网及科学使用的知识技能。老师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就使用手机的利弊进行充分讨论,让学生对校园合理使用手机给出可行性建议。
其次,建立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机制,让家长与老师定期展开面对面交流,由老师、家长提出问题或意见,专家提供指导和建议,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妥善解决学生手机使用与安全上网问题。
同时,立法强化规范管理。美、德、英等国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规定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才能使用手机。我国可以参照借鉴相关做法,尽快立法,让学校管理校园手机有一个可以参照执行的法理依据。当然,立法前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代表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立法后,学校应重视相应制度建设,比如将禁止携带手机入校写进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为法律法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此外,净化手机上网环境。一是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监管作用,督促运营商有效净化网络环境,让中学生免受违法网站的侵扰,为他们提供绿色健康的手机网络环境;二是鼓励研发有通讯功能、学习资源的“学生手机”,通过内容筛查、功能限制、时间限制等防止孩子沉迷,给网络不良信息加上“过滤网”。
最后,提供公用通讯设施。在校学生,尤其是那些在校寄宿的学生,在不少情况下需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学校要创设条件在教学区、宿舍区域安装磁卡电话等公用电话,以满足学生正常通讯需要,这也可从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作者系平湖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