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迎来20岁生日
版次:Q12来源:深圳侨报 2020年05月11日
深圳华侨医院大楼。
廖志仁(左)陪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右)视察调研深圳华侨医院。
深圳侨报记者 柯东波
通讯员 谢红 文/图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简称“深圳华侨医院”)与医疗O2O平台“医和你”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日间手术中心,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这仅是深圳华侨医院20年创新发展取得累累成果的一个片段和缩影。建院20年来,这座现代化、大型三级综合性医院从小到大,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擦亮为侨服务的金字招牌,已成为社会办医的一面旗帜。
峥嵘廿载 奋勇拼搏茁壮成长
上世纪90年代,深圳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本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越来越突出,市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发迫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华侨医院(原深圳深联医院)于2000年应运而生。
“创办医院时没什么经验,只能一步步摸索,从选址建设到招揽人才、购置器械、组建医疗团队,不知历经了多少磨难。”深圳华侨医院创办人、董事长廖志仁回忆,当时怀揣着实现“病有所医”的美好愿景和初心,满腔热情投入到医院的创建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有了今天不断向前发展的局面。
2010年9月20日,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华侨医院更名暨新住院部大楼落成典礼举行。医院与百年侨校暨南大学联姻共建,成为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双方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科研方面的广泛深入合作,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医疗技术水平又更进了一步,也从此揭开了医院发展的新篇章。
发展基层医疗,打造分级诊疗模式是未来医疗的方向。自2003年至今,深圳华侨医院在平湖街道白坭坑、上木古、良安田、辅城坳、平湖村投资建设了5家社康中心,服务范围覆盖340家企业、16.1万余名劳务工和3000余名户籍人口,已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超过13万份。
目前,深圳华侨医院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下设33个临床医技科室,核定开放床位800张,是一家集急救、预防、医疗、康复、保健、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跻身于“全国最具价值民营医院”、“全国诚信民营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广东十大热心公益医院”、“广东侨商公益慈善企业”,并连续七年进入“中国非公立医院百强”榜。其中,2018年,该院手外科通过国家卫健委的评估,正式进入“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行列,成为深圳市社会办医疗机构中第一家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医院;2019年,该院手外科再次获评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厚积薄发 开拓创新成果累累
2018年9月19日,深圳华侨医院携手建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市方迪融信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银医·智能”互联系统项目上线,提供从门诊到住院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的移动就医平台。市民前来就诊,可通过银医智慧自助终端实现自助挂号、自助门诊缴费等服务。
长期以来,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条件、更舒适的治疗环境、更方便的就医方式,深圳华侨医院不仅加大投资,购买更新医疗设备,优化医院内外部环境,还不忘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打造智慧医疗。自2017年起,医院率先启用“智慧病房”,利用医疗智能硬件、应用软件、系统平台等,实现智能护理,全闭环输液管理、生命体征智能采集等。
“深圳华侨医院是一所现代化医院,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炙手可热的新技术,我们都在积极使用。”廖志仁表示,以患者为中心的这些创新,是顺应国家医改,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互联网+”等宏观政策的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的体制创新。而早在2009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8家中央新闻媒体曾来到这里,对医院“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增进人民健康”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植根于深圳这片热土,创新的基因早就融入了深圳华侨医院的血脉中。深圳华侨医院发展初期,和其他民营医院一样存在人才短板。如何巧借“东风”,招才引凤为医院发展增添新力量?医院创新民营医院发展模式,邀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40多名专家前来轮流坐诊多点执业,这一创新做法受到广泛关注。2013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采访组专程来深,就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等惠民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深圳华侨医院用爱心点亮了塞拉利昂白内障患者的世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了侨爱,展现了深圳的风采,值得我们学习、铭记。”在2018年1月举行的深圳华侨医院与塞拉利昂共和国签署中非友好光明行合作协议仪式上,塞拉利昂共和国驻华使馆代表满怀感恩地说。根据协议,深圳华侨医院派遣医疗队赴塞拉利昂共和国开展100例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
20载开拓创新,深圳华侨医院取得累累硕果,不仅为深圳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为侨服务 履行责任敢于担当
廖志仁同时兼任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市人大代表、市侨联副主席、市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会长等职务,正因为这份浓郁的侨情,医院始终坚持为侨服务,被誉为“为侨服务的一面旗帜”。
“这里的医生很专业”“这里的体检项目很全面”“这里的医疗设施很先进”……作为全国第一家以“华侨”命名的社会办医院,深圳华侨医院一直坚持为侨服务。2014年至今,该院积极承接国侨办“惠侨工程”,先后为13批600多名港澳老归侨免费体检,并为归侨侨眷建立健康档案,组织专家团队赴港澳送医送药,一对一为老归侨解读健康体检报告。
2014年以来,深圳华侨医院发起成立了深圳首支“为侨服务义工队”,每年定期在龙岗、宝安、光明为侨界群众举办大型公益义诊活动,组织医疗队赴河源市紫金县贫困地区送医送药,并为500多家侨资、港资企业提供合约制医疗服务和工伤绿色通道服务。医院还多次组织医疗专家团队到马来西亚进行中医文化交流,在当地华侨集中的地方开展大型义诊活动。
创立20载,深圳华侨医院始终坚持将公益性放首位,在一次次大考中不断强化责任。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哪怕不能上一线,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各种公益现场,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抗疫战争打响,我们必须冲锋在前!”今年1月30日,深圳市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发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倡议,征集志愿者进入抗疫一线参与救治和防控工作。深圳华侨医院第一时间响应,短短一个小时内,共有152名医护人员摁下红手印,主动请战。医院作为深圳49个开设发热门诊的医院之一,广大医护人员主动取消春节休假,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与此同时,医院还派出医务人员在龙岗区平湖街道卡口路段医疗点进行体温监测和人员筛查工作,对社区疫情进行全面监控……
“我们用心防护,请您安心就诊!”深圳华侨医院在大考中勇于担当、积极履责,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载的公益品牌,今朝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