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芽岭学校有一盏爱的小橘灯

该校教师吴俪蓉写下30封书信陪学生过暑假

版次:A10来源:深圳侨报    2020年09月16日

课堂上的吴俪蓉老师。

吴老师的信件之一。

龙岗融媒记者 陈雪英 文/图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龙岗区石芽岭学校吴俪蓉老师克服种种困难,为学生们写下30封书信。这些书信就像一道微光,成为陪伴孩子们度过假期的一盏爱的小橘灯。

这些书信内容非常丰富。吴老师跟学生谈梦想、聊未来。她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介绍美食做法,阐述人生道理,推荐精彩好书……每一封信都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在她的笔下都富有情趣和温度。在信的末尾,她还巧妙地设置一个跟书信内容有关的小练笔,为学生的日常写作提供了写作素材和思路。这些书信文笔优美,情感真挚,也能成为学生习作的优秀范本。

提及写信的初衷,吴老师说,她始终牢记作为人民教师的使命,用爱和耐心来陪伴孩子快乐成长。而语文学科又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与生活紧密相连,她想用书信的方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并练习用文字完整地记录,通顺地表达。

吴老师的这30封书信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家校沟通的作用。家长们从每一封书信中读出了吴老师对孩子们深切的爱、关注与鼓励,读出了吴老师真挚的教育情怀、深厚的学养、高超的育人技能。徐欣颜同学的妈妈说:“孩子和我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吴老师——可爱又热爱生活。信里也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可以供孩子学习,谢谢吴老师抽时间给孩子们写了这么多信。”石芽岭学校王书斌校长称赞吴老师说:“通过吴老师的书信交流,我们的石芽岭学子成长得更好了,家校关系更加和谐了,大家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王书斌校长说:“吴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工作以来仍然坚持写日记。”原来,在吴老师的心中有这样一个理念:知识的输出同样也是一种知识的巩固。就好比一堆建筑材料,堆放在那里,并不能成为一栋房子,只有把它合理利用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栋建筑物。知识的建构也是如此,当我们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把它们跟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灵活运用,才能把我们所吸收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逐渐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乃至审美体系。所以吴老师在引导孩子大量阅读的同时,也重视写作的训练。

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和写作,吴老师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和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例如评选阅读之星,颁发奖状,跟校长合影;邀请孩子去家里吃饭,允许他们从书架上带走喜欢的书……

吴俪蓉老师对阅读教学的执着令人动容。在陪伴孩子们阅读和成长的过程中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与尊重。一个学生在考场作文中这样写道:“吴老师讲的故事每一个都那么精彩,像种子一样深深地埋在我心里,等着这颗小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就像吴老师说的——等待是为了更好地绽放。”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