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星火起平湖 红色思潮满龙岗

——革命时期龙岗模范红区风起云涌

版次:T04来源:深圳侨报    2020年09月30日

东江纵队战士在平湖火车站留影。

龙岗群众为东征军送水。

龙岗青年学生在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 龙岗融媒通讯员 邓芳 摄

龙岗融媒记者 杨剑锋

龙岗地理人文独特,成为新事物易于输入、新风气易于传播的地方。龙岗地区人民富有革命的传统,不仅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先行一步,而且在成立共产党组织、传播红色理念的过程中也走在时代前面,揭开了龙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一页。

1925年2月,周恩来带领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学生队东征占领平湖,并在当地军民联欢大会上发表讲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龙岗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逐步受到共产主义思潮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反对苛捐杂税和减租减息的斗争,在红色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逐步开始觉醒……

英雄少年辈出

他们组建了深圳地区首个农村党支部

1926年春末夏初,平湖山厦来了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中年男子,他的名字叫蔡如平,真实身份是中共东莞县委的组织委员,奉命来山厦建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

由于当时平湖受东莞县管辖,山厦过去是平湖比较偏僻的乡村,革命运动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1926年5月,中共东莞县委组织委员蔡如平、徐日新经上级的批准,以“大胆、谨慎、积极、稳妥”的方针,帮助山厦村成立了深圳地区第一个基层党支部———山厦党支部。

随后,山厦党支部逐步完善了组织形式和建制形式,山厦青年严凯详、严永辉、严仲喜、翟汉明、叶丽钧等16人陆续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选出威望很高的严凯详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就设在原为严、叶二姓祠堂的一栋旧房里;而他们第一次举行宣誓仪式的地点,就在山厦山猪坑的老荔枝树下。

1926年2月,山厦正式组建了山厦农民协会,严凯详、严绍组任执行委员。此后,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农会组织在平湖各地进一步成立,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农民纷纷起来反对地主、土豪劣绅的压迫,革命运动势不可挡。当时山厦组建了一支拥有12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随后,革命烽火越烧越旺,还开展了减租运动。

就这样,一棵古老的荔枝树下,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一个“大胆、谨慎、积极、稳妥”的方针,在龙岗大地上催生了革命火种。

特别是在1939年9月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发动奇袭南头大沙河的战斗中,严仲喜动员党员、进步青年八九人,携带棉花火水,急行军深夜12时奇袭大沙河,最后壮烈牺牲,但严仲喜的牺牲吓不倒英勇无畏的山厦儿女,反而激励了他们的斗志。无惧生死的山厦儿女摸敌情、送情报、筹军粮、反扫荡、端据点,为抗日救亡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农会+红村”

龙岗地区红色底蕴的破土萌芽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不聊生”的现象,除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由国民党地方军阀统治下的东江地区,人民群众也同样遭受着这样黑暗的统治环境,坂田岗头一名陈姓烈士的家属陈阿太和记者分享老一辈传下来的故事。

当年军阀当道,经常到村中掠夺财物,民不聊生。在一些地下党员的组织下,龙岗的部分村落渐渐有了农会组织,也开始形成反抗思潮。“据我父亲他们讲,当时我们村已经开始向‘红村’发展了,父亲的几个兄弟都开始跟着共产党走。”陈阿太回忆道。当时的地方军阀队伍来到村里,开展“诉心运动”,即挨个向军阀表忠心,表达自己不接受新的思想,不认可共产主义,并表决心自己和家人都不会参加共产党的组织、队伍等。

不过,这些行为根本阻挡不了红色思潮的燎原之势,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革命意识逐渐浸入到龙岗大地,以农会、民兵组织等各种形式发展起来,并接受地下党员的共产主义思想宣传与教育,逐渐萌发出一个个燎原星火式的“红村”,开始抗捐抗税和武装游击反抗之路。据史志部门记载,1957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评划革命根据地(简称“老区”)的规定,龙岗即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平湖、龙岗、横岗、坪地、布吉等镇为革命老区。2003年,龙岗区革命老区有行政村(居委会)504个。此外,不少爱国志士也在这个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以教育为器

培育龙岗大地上的革命新人

教育,会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要改变当时人们的命运,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一百年前,正是中国革命风雷激荡的时期,学校不仅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舞台,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具有新思想和愿意改变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恰同学少年”,以教育为精神武器,共产党人通过各个学校,为龙岗革命力量的培育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平冈中学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三所中学之一,创办于1930年,是当年深圳东部地区的最高学府,罗京濂任首任校长,生源大多来自龙岗、坪山、坪地、横岗、凤岗等地。

近百名平冈师生高擎圣火,以三尺讲台、朗朗书声喊出了教育救国的时代强音,一批地下党员以普通教师的身份担任学校教员,传播共产主义理论,宣传救亡图存思想,青年时期的李群芳、李长胜等周边青年都曾就读于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抗日队伍特别是东江纵队的骨干成员。

位于平湖街道守珍街旧墟东南面,广九铁路平湖火车站东侧,是纪劬劳学校旧址。1930年初,奉命转移到香港的原中共宝安县委书记刘伯刚(1927年12月至1928年2月在任)返回家乡平湖,与平湖本地中共党员刘彭林取得联系,进入纪劬劳学校任教并出任教导主任。他以纪劬劳学校为党的地下活动秘密据点,向青年教师和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向周围农村传播反帝反封建信息。经长期考察,1931年下半年,刘伯刚亲自介绍青年教师、纪劬劳学校校长刘仲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中共党员何与成(后任王作尧部队第二大队政训员)根据党组织安排,从东莞来到平湖纪劬劳学校任教,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倡导成立读书会,引导青年教师和学生阅读《大众哲学》《大众周末》《世界知识》等进步书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组织宣传队,在平湖墟和周围乡村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刘云、刘仁、刘燮芬等10多名高年级的学生,在何与成的培养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平湖地区的革命骨干力量。

现居住在龙城街道的居民对于兰著学校并不陌生,该校位于回龙埔社区,是由爱国华侨创建的具有90年历史的老校。1929年,牙买加华侨余晋棠、余铭芳向各界华侨发起募捐,在回龙埔创办了这所中西结合的新式学校。

兰著学校从初建起就以“造国家之栋梁”为使命,借助新学之风,一直走在时代前沿,注重“红色”培育,吸引了众多仁人志士到此任教。该校的学生余先右、余丁生、余才生后来都加入了东江纵队。余先右北上后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余丁生在部队任参谋长,退役后担任广东省林业厅厅长;余才生在解放后任南京军区某部政委。

新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者、地下党员张松鹤在平冈中学、兰著学校等处都留下了足迹。

现今位于龙岗街道龙东社区的育贤学校、平湖街道新南社区的红朱岭学校(现为新南小学)、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的俊千学校等学校像一颗颗洒落在龙岗大地的明珠,传播革命思想,宣扬共产主义,孕育时代新人;以教育为器,培育岭南革命新人,为今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潮涌动

社会各界支持如春雨般浇灌龙岗大地

在位于宝龙街道的陈源盛村,陈氏一族(义门陈的一支)在这里安居乐业,立村至今约200年。200年前,陈氏族人来到龙岗陈源盛村后,便修建了大田世居。深圳市大田世居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玉华介绍,在革命时期,其父辈陈谷如便积极支持革命,在龙岗墟大新街经营裕丰米店作为地下秘密交通站,陈锡朋、陈育光两兄弟跟随大哥陈谷如打理店务,传递情报和掩护。此外,根据大田世居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宅院内便于藏匿等特点,大田世居还设立为游击队伤员秘密疗伤站。兄弟三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接回大田世居,在家中照顾伤员,为其疗伤。

龙新社区兰水壆村地处偏僻,然而,在这里却隐藏着一处客家城堡式围屋中的“豪宅”——环水楼。它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屋,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原来其前有无名小溪绕屋而过而得名。在环水楼的旁边,还有一座占地260平方米的“崇正学堂”,尽管外观破旧,但仍能想象出这间私塾100多年前的卓尔不群。

叶端雪是环水楼叶氏第十代裔孙,也是环水楼的看护人,据他介绍,1912年民国成立,“崇正学堂”从此改名为“崇正学校”。近现代史上,崇正学校培养了许多文人、贤人,仅叶氏本族就有如跟随孙中山的叶若霖,从香港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带着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来、担任东纵司令部军医的叶强基等革命烈士10余人,指挥解放战争时期龙岗红花岭阻击战的团长李群芳,是环水楼人的外甥,从小就在崇正学堂读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环水楼成为爱国将领曾生、尹林平的一处指挥部,崇正学堂还成为龙岗地下党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场所。此外,位于龙岗街道的鹤湖新居罗氏、位于南湾街道沙湾厦村的戴氏等龙岗地区诸多大家族,均在支持革命发展的大潮中贡献力量,拥护并踊跃投身到革命浪潮中去。

除了大家族,不少村落居民也对大革命时期乃至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帮助极大。

位于吉华街道的甘坑地处布吉街道西北角,毗邻龙华、观澜,甘坑的十坑九窝造就了那时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生存活动的良好环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逐步进入甘坑开展抗战活动。先后有“华南抗日游击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惠东宝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惠东宝人民抗日游击队护乡团”等部队在此活动过,在甘坑游击队住过的地方有10多处。有一次,曾生亲临甘坑指挥反“扫荡”,不巧患了重病,村民张国贤等迅速将他背到榕树窝菠萝丛中掩护起来,并请上坑刘仲田医生为他治病。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甘坑有邓石泉、彭耀先、邓金仁、张发、邓发、谢佛金、彭华、张贵清等8人献出宝贵的生命,被追认为烈士。

视角

星火起平湖 燎原耀东江

——深圳平湖与国民革命军东征史考

民国时期,平湖墟曾位列于宝安三大名墟之一,在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代,地处广九铁路沿线、连接深莞要冲的平湖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25年2月,广东革命联军东征联军开展对盘踞在广东东江领域的军阀陈炯明的征讨,期间平湖成为东征联军重要的军事据点,为后续国民革命军挺进东江扫清障碍。东征联军驻平湖期间,通过积极的革命宣传,让进步思想在平湖蔚然成风,为平湖积蓄了革命力量,更为东江地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播下了火种。

东征过程中,周恩来的政治工作成果在军事行动中得以体现。东征出发前,周恩来挑选出20多个能讲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的学员,组成武装宣传队。军队到达前,宣传队先到沿途村镇演讲,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教村里的小孩唱“打倒列强军阀”的国民革命歌,向村民宣传东征的目的和意义。政治部还准备了告敌军士兵的传单,由飞机在敌军阵地上空散发。

尽管东征联军仅在平湖停留了短短数天,但是在此点燃了革命的星火:东征联军严明的军纪以及对民众秋毫无犯,在平湖民众心中树立了护国爱民、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正义之师的形象;周恩来在期间的政治宣传,唤起了平湖进步青年投身革命的激情,鼓舞了群众同封建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为之后平湖乃至东江地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播下了火种,具体来说,即:

启蒙民智,让革命种子在平湖生根发芽。东征联军驻平湖期间,曾召开群众大会和小型座谈会,组织宣传演出节目,宣传革命思想,平湖乡的一些农民、知识分子受到革命启蒙教育,让进步思想在平湖蔚然成风,为平湖积蓄了革命力量。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平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党组织和各种群众组织,建立了革命和民主政权,进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宣传革命进步思想,推动平湖乃至东江地区的民主革命走向高潮。在东征联军取得胜利的重大鼓舞之下,平湖地区各村、各围纷纷成立起拥护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主张的农会,积极支持广州国民革命政府的行动,并加强了与东江地区党组织、革命群众的交流互动:1926年5月,受中共东莞县党组织的委派,蔡如平、徐日新到山厦村建立党支部,受到当地乡民的热烈欢迎。中共山厦党支部成为深圳最早农村基层党支部;据平湖街道党工委编撰的《平湖乡民主革命时期党史简况》所载:平湖青年刘伯刚,1924年在东莞中学读书时,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阅读《响导》《共产主义ABC》《少年先锋》等进步书籍,后来加入了共产党,并于1926年至1928年先后在省农会工作和任团东莞地委书记、中共宝安县委书记。平湖乡青年刘曼之、刘彭林,1926年在东莞中学读书时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星火渐成燎原之势,推动平湖乃至东江地区民主革命走向高潮。

如前所述,从大革命时代开始,平湖在近代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革命志士在此留下了足迹与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缅怀革命先烈、参观纪念场馆,并强调,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因此,在新时代下,进一步挖掘平湖地区的革命文化遗存,并以此为基础,提炼能够代表平湖乃至龙岗的“革命精神”,并进行立体化的呈现、推广,是使命光荣、任重道远的事业。

(作者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博士 李慧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