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区中英街:

人文底蕴深厚 见证历史变迁

版次:Q14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03月15日

勘定中英街界碑场景复原雕塑。

鱼灯舞表演。

中英街警示钟。

中英街全景。

深圳侨报记者 柯东波

通讯员 栾文斌 文/图

中英街又称“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区内建有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拥有中英街界碑、吴氏宗祠、天后宫等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鱼灯舞、天后宝诞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沙头角”的核心区。

中英街是“深圳八景”之“一街两制”景区,2012年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0年获评“深圳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记录中英街形成、变迁和发展

中英街原名“鸬鹚径”,地处深圳市盐田区南部,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是一条长不到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地区,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勘界后不久,有人在该淤积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中英街的前身。

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勘定新界北部边界,划沙头角内干涸河底的中线为界线。从此,沙头角中英地界形成。中英街现保留8块界碑(8号界碑在桥下),界碑面向深圳一侧镌刻“光绪二十四年 中英地界第X号”,面向香港一侧镌刻“ANGLO—CHINESE BOUNDARY 1898 N0 X”。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发展史。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于1999年5月1日建成开馆,记录了中英街一百多年来形成、变迁和发展的历史。20多年来,该博物馆在辖区文物保护和利用、文物普查和履行文物保护目标责任制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该博物馆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上坚持创新思维,取得突破性进展,是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8年改造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常设展览《百年中英街》于当年7月1日全新开幕,具有非常鲜明的题材特色和展陈特色,全面记录和展现了中英街形成变迁的百年历史,形象生动地向观众讲述发生在中英街上的精彩历史故事。该常设展览一共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为《开拓——从山里迁来滨海的客家人》;第二展厅为《中英街形成——从鸦片战争到割占香港岛》;第三展厅为《中英街变迁——从抗日烽火到边境管理》;第四展厅为《中英街春天——从改革开放到百年梦圆》。

中英街文化体验营是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近年来倾力打造的品牌文化活动,包括国学营、紫禁营、陶艺营,主要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活动避免说教式灌输,提倡参与互动体验,以感受中英街独特的历史文化,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呈现中英街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鱼灯舞民俗博物馆

展示三百多年来鱼灯舞的故事

鱼灯舞是中英街沙栏吓村吴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清初吴氏先祖定居此地后就有了,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于2016年12月18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该博物馆是深圳市首家以国家非遗“沙头角鱼灯舞”命名的博物馆,同时也是盐田区首家生态社区博物馆。该博物馆利用现代声光电科技,场景复原、场景模拟等手段,分六个部分介绍了沙栏吓村的历史以及鱼灯舞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轨迹:沙栏吓村的历史;沙头角鱼灯舞保护与传承;沙头角鱼灯舞的艺术特色;当地人生活习俗;鱼灯舞对外交流与影响;鱼灯舞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

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内陈列了上千件藏品,包括鱼灯舞雕塑、当地客家人服饰、生活用具、农具、老相片、旧文献等,向人们展示了当地客家山歌、婚礼习俗、天后宝诞、九簋菜等民间习俗。

百年历史文化街区

处处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如今的中英街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界碑是中英街最具人气的景点。历经百年的界碑、弘扬爱国主义的警示钟、陈列着深港交流老物件的历史博物馆、具有客家特色的鱼灯舞,都成了中英街的新“名片”。行走在中英街上,聆听岁月的流淌,感受历史的变迁。

“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警示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历史教训: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位于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的古榕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由于大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被喻为“根在祖国,叶覆香港”,成为许多文人墨客进行采风和文艺创作的题材。这棵古榕树与第四号界碑形影相依,构成了中英街上一道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的特殊风景,同时也见证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和屈辱历史。

进入中英街后街边,一口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古井映入眼帘。该古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挖,为当地居民提供饮用的水源。直到现在,中英街两边的人们中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饮水思源”,古井对当地居民有着养育之恩,也牵连着居住在中英街两边居民的乡情和亲情。

中英街因为特殊的历史和区位,百年来形成了中西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及疍家文化等诸多文化民俗集聚交融,成为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中英街充分发挥毗邻香港新界的地域优势和侨胞数量众多的资源优势,团结辖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居民,连续举办了三届中英街文化节,邀请归侨侨眷在非遗专场展演观看潮州大锣鼓、新客家山歌、醒狮、鱼灯舞等精彩非遗表演;在美食嘉年华品尝九簋菜、客家粄及深港美食特色小吃;在手工艺人展体验鱼灯编织、版画、捏面人、安阳吉祥鼓、拓片等传统手工艺,加深深港两地交流,推动华侨文化交流事业发展。

中英街管理局还先后成立了街道级侨联、中英街文化交流发展协会,通过创新抓手,积极为侨服务,借助文化搭桥促进交流,增强了侨务工作的凝聚力,及广大侨胞、归侨侨眷对盐田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