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拟规定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听听龙岗学校、家长及专家怎么说……

版次:A08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04月19日

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学生在“兑兑吧”换礼物。

师生温馨交谈。

学校组织家长学习教育知识。

龙岗融媒记者 尹萌 通讯员 张芳 文/图

近日,教育部发布公告,就《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等规定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对此,记者走访龙岗学校、家长及相关专家,听听他们对这一规定的看法和建议。

“不得公开学生成绩”

不少家长担心“失控”

征求意见稿第七条(人格权益)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名誉,培育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学生的规则和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对外宣传学生升学情况。这一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家长担心会因此缺少对子女在校课业学习情况的了解,也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业程度不甚明了,不利于激发孩子勤学奋进的主观能动性。

“评价孩子不能只从成绩出发,但对成绩讳莫如深也未必是好事。毕竟孩子中高考还要看成绩,平时对自己的学业水平完全不了解,到头来在中高考时可能会遭受‘当头一棒’。”二年级学生家长楚女士表示,她认为应当每学期一到两次公开学生成绩,从而起到帮助孩子做好期中、期末总结,及时调整学习节奏和方法的作用。

不过,也有不少家长表示,所在学校早已不再公开成绩,更不会给孩子排名。六年级家长郝女士表示,她家孩子所在的学校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会将孩子的成绩分别告知家长,同时会公布各分数段学生数量,这样一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自行比对了解学业水平,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我赞成不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但觉得学生本人和家长掌握学业情况很有必要,希望不要‘一刀切’。”

“不公开成绩”的意义

在于保护学生人格尊严

教育部为何明确要求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广东友兴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宏裕指出,本条规定在明确“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考试成绩、名次”的同时,还提出“学校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名誉,培育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学生的规则和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由此可见,该项规定的出发点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名誉,目的是引导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学生的规则和程序。

刘宏裕认为,本次征求意见稿是对去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详细解读。新修订的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在校园中究竟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个学校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做法,那么这个征求意见稿给出的方向是,不再用考试成绩说话,而是要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学生的规则和程序。”刘宏裕表示。

此外,第二十七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刘宏裕认为,公开考试成绩,不利于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不过,刘宏裕也指出,根据目前的征求意见稿,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没有说明是否可以向家长透露,为防止未来执行时部分学校“一刀切”进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应当进一步细化规定,明确可以通过独立的渠道告知或回复家长。

健全学生奖惩机制 龙岗学校可这样做

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是否会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龙岗校园,发现近年来大部分学校先后停止了公开考试排名的方法。

早在2017年,《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提出,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随后,龙岗区各中小学积极响应,更有以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为代表的一批学校积极探索学生综合评价方式,不仅不再公布学生考试分数,还彻底改变了低年级期中、期末考试方式,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培养和检验未成年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分数是学生的隐私,我们不能随意透露给家长。”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学生成长部主任王芹告诉记者,该校定期向家长发放学生成长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学生综合素养、身心发展情况等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其中学习成绩会以“A、B”两个等级评价,供家长参考。

在学生奖惩机制方面,该校也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例如该校开通了“兑兑吧”,学生认为自己表现良好可以申请“兑兑贴纸”。所谓“表现良好”包括学业进步、创新拓展、团结互助等等方面。学校“兑兑吧”每学期开放两次兑奖,学生可根据自己贴纸的数量选取相应的奖品。

“教育有赏识也有惩戒,但无论是赏识还是惩戒都要慎用。”王芹称,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应当遵循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尊重科学的基本原则,“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本身具有未成熟性,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可塑性很强,所以不能片面、孤立把某一个时间节点的‘切片’看成全部甚至孩子的未来。”

王芹表示,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能理解家长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但比起学业成绩或某次考试的分数,她更希望看到孩子们人人有自信、人人有特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