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05月13日
俯瞰吉坑世居。
面向祠堂一侧的外墙十分精美。
位于马来西亚的萧家村——知知港的萧氏联宗会。(肖石聪 摄)
龙岗融媒记者 尹萌 文/图
名 片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六联社区吉坑居民小组的吉坑世居,由坪地萧氏四世文藻公建于清道光年间,并于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竣工,距今已有197年历史。
围屋总占地面积6687平方米,建筑面积4592平方米,前有月池、禾坪,后有部分风水林,其中禾坪还保留着三合土材质的原貌,在深圳地区客家古建筑中颇为鲜见。
2012年5月,吉坑世居成为龙岗区文物保护单位。
400多年前,正值明末,萧氏先祖来到坪地石灰围,在此繁衍生息,家族日益壮大。萧氏在坪地先后建有20条村落,现存15座祠堂。
其中,于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完工的吉坑世居保存最为完好,是萧氏家族强盛、根深叶茂、人丁兴旺的象征,也是坪地客家建筑的代表作。
百年围屋尽显“龙岗风格”
萧氏扎根坪地四百余年,缔造了“坪地一杆萧(箫)”的传奇。为萧氏后人的生存发展,文藻公集巨资建造了吉坑世居。
据坪地萧氏族谱记载,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萧氏先祖萧祖任(后人称耀先公)兄弟三人偶然赶鸭经过惠阳与龙岗交界的荒地,发现这里毗邻丁山河,水草丰美,鸭群游戏其间流连不去,因此三人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开辟一番新天地。他们的后人先后建起了石灰围、香元、山塘尾、坪西、澳头、新屋场、花园、吉坑等20个自然村落,素有“坪地一杆萧(箫)”的美誉。
其中,吉坑村由坪地萧氏第四代子孙文藻公建造。据记载,耀先公的曾孙文藻公因经商有道,地广粮多,成为坪地当时有名的财主。为了萧氏后人的生存发展,文藻公斥巨资建造吉坑世居,历时数十年,文藻公第五子瑛生公携四子从新屋场乔迁至吉坑世居。
吉坑世居于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完工,是典型的龙岗客家围屋,主体建筑为四角围屋,前有禾坪和月池,背靠小山丘,丘上植被茂盛,是围屋的风水林。因为月池和风水林均是半圆形,整个建筑从高处俯视呈椭圆形,体现了客家人看重风水、按八卦布局的传统。
吉坑世居的四角围屋通面阔66.09米、进深72.18米,总占地面积6687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三堂两横四角楼一望楼。外墙使用的是用黄土、砂石、红糖、糯米制成的三合土,高大的围墙严丝合缝,异常坚固。围屋正面开一大门,门上匾额阳刻“吉坑世居”。除了正面显眼的大门,围楼还有两个侧门隐蔽在正面两角楼之后,既让围屋出入更便利,又不失“围”的特色,可谓独具匠心。
从正门进入吉坑世居,前行穿过前堂、中堂,看到高大的朱漆屏风门,门匾题有“雍和堂,武监生萧润邦庠生煌昭建立,道光甲申年造”字样。推开朱漆屏风门,祠堂展现在眼前。船形屋脊的脊檩下刻有精美浮雕,并题有“富贵长命”等吉祥语。神龛供奉着萧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神龛两侧的对联为“由揭阳迁归邑百世流芳思祖德,居泮浪建吉坑四坤胎裔念宗功”。
以祠堂为中心,吉坑世居形成了中部三堂、前后围屋、左右横屋,堂、屋之间有天街。四周建筑均朝中三堂建筑开门,簇拥着中央的氏族大祠堂,体现家族团结和宗法森严。尤为难得的是,它们经过近两百年的变迁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目前深圳客家围有100余座,年久失修、损毁改建等情况较多,像吉坑世居这样主体结构完整且保存外部月池、禾坪甚至有部分风水林的,比较难得。”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副研究员彭全民常年走访、研究客家围屋,当他到访吉坑世居,登上望楼俯瞰世居面貌时,不禁对吉坑世居的保存现状连声称赞。
吉坑世居在选址及布局上严格遵循靠山面水、背阴向阳的“风水说”,这种风水格局实际上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更为有趣的是,因为背靠山丘,建于缓坡,围屋由前往后因地势渐高,建筑地面则巧妙运用条石台阶逐级抬升,同时又取“步步高升”之意。
“吉坑世居是坪地客家建筑中建成时间最晚的一座,也是当地客家建筑的集大成者。”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张一兵指出,吉坑世居整体上呈现客家建筑的特点,但也大量吸收了广府建筑和潮汕建筑的特点,“这其实也是清朝晚期龙岗地区客家建筑的典型特色,身处惠东宝三地交界,龙岗客家建筑博采众长,可以说是在清朝晚期形成了一种‘龙岗风格’”。
吉坑世居主体建筑中最后方有一座望楼,楼上有镬耳墙。这种镬耳墙也叫“官帽墙”,原是广府建筑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后来在深圳客家建筑中也多有应用。世居内装饰较为简朴,或用木雕,或用彩绘,或用灰塑,不一而足,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前垅屋面向祠堂一侧的外墙。外墙门上阳刻“惟善为宝”四字,灰塑更是精美艳丽,这四字意为“以善良之心对待别人,为人处世真诚厚道,才是一个人品质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两侧延展开来的十余间房屋是前垅屋,屋檐下均有灰塑痕迹,灰塑内容多为书卷徐徐展开,增添了几分书香气。
在张一兵看来,吉坑世居建筑装饰总体的风格恪守了客家建筑的简约实用,这几处浓墨重彩的装饰是借鉴了潮汕建筑的特色,从中也能看出,吉坑世居的建造者经揭阳到龙岗的足迹。
15座祠堂串联宗情乡谊
“有祠堂可拜,有祖坟可祭,有族谱可查,是家族繁荣昌盛的表现。”彭全民表示,坪地萧氏的繁荣在吉坑世居、吉坑新居的保护和修缮中可见一斑。
坪地萧氏联宗会副会长萧蔼棠表示,透过吉坑世居,可以看到萧氏家族在坪地的发展历程,也能看出坪地萧氏的家风和传统。吉坑世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公正,自然和谐,但外观装饰较为朴实,仅在梁枋、檐下有局部装饰,体现了萧氏先民朴素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这份朴实内敛恪守和传承的正是萧氏吃苦耐劳、坚忍朴素的家风。
吉坑世居雍和堂内神龛两侧的对联“由揭阳迁归邑百世流芳思祖德,居泮浪建吉坑四坤胎裔念宗功”,就向后人揭示了吉坑世居祖上从揭阳迁徙到归邑(今惠州一带)而后来到坪地,先建坪地新屋场泮浪世居等祖宅,后建吉坑世居的足迹,也强调了“思祖德”“念宗功”,数百年恪守家训,铸成“坪地一杆萧(箫)”的传家之道。
萧氏起源于兰陵(今山东临沂),历史上有萧何、萧衍等名人。其中,南朝梁高祖武帝萧衍勤俭节约的故事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传说他每天只吃一顿饭,一顶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盖三年……坪地开基始祖耀先公三兄弟继承了萧氏吃苦耐劳的美德,当年他们初到坪地,除了一群鸭子便一无所有,在一片荒原上白手起家,其艰苦可想而知。但他们硬是凭着过人的勇气和毅力,开荒田、建居所,最终在坪地扎根,开枝散叶。传承四百余年,坪地萧氏始终遵循家训十则:一孝父母、二和兄弟、三别夫妇、四序长幼、五睦宗族、六严内外、七训子孙、八勤职业、九明利义、十守官衔。
为了纪念先祖、教育子孙、继承萧氏美德,1672年,坪地萧氏先在惠阳约场松源坑为坪地萧氏一世祖耀先公筑墓,十年后又在坪地石灰围建起了耀先公祖祠和郑氏外婆祠。随后数十年,萧氏各村都为“祚”字辈祖先(坪地萧氏三世祖)建祖祠、祖墓,相继建成五庆堂、承酂堂、师俭堂、露瀼堂、雍和堂等,形成了村村有祖祠的现状,甚至同一自然村内两房各建祠堂。其中,距离吉坑世居约200米处,就有一座规模较小的围屋,名为吉坑新居,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这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围屋为吉坑世居后人所建,内有萧氏宗祠美利堂,在2012年也跟吉坑世居一道得到了修缮。
如今,坪地萧氏保留着包括吉坑世居在内的15座祠堂,子孙遍布海内外。据统计,耀先公三兄弟的后裔已达4万余人,除了在龙岗、惠州等地繁衍兴旺,更建起马来西亚的萧家村——生活着2万余名萧氏后裔的知知港。每年重阳节,坪地萧氏宗亲总会相聚在祠堂,祭拜祖先,吃大盆菜,许多漂泊海外的宗亲也远道归来寻根。15座祠堂的存在,无疑让“坪地一杆萧(箫)”宗情更深、家声更隆。
两修祠堂不改围屋本色
在坪地街道辖区现存的萧氏祠堂和围屋中,吉坑世居是保存最为良好的古建筑。但在2012年之前,它也一度断瓦颓垣、荒草丛生。所幸2012年、2017年两次开展修缮工程,才让这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古宅在城市快速发展中留存古色、留住乡愁。
据吉坑居民小组组长萧剑雄介绍,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吉坑世居一直是吉坑村萧氏后裔居住及祭祖的主要场所,期间均由族人自发对围屋建筑进行保养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坪地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相对狭小阴暗、越发显得老旧的围屋不再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大部分原住民迁入现代化新居,还有部分萧氏族人侨居他国,空置的房间部分低价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部分干脆空置,久而久之,围屋多处倾颓损毁。
2012年5月,吉坑世居被龙岗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吉坑人闻之振奋。萧剑雄表示:“这是吉坑建村以来的大好事,是坪地萧氏祖宗的荣耀,也是吉坑的荣耀!”
紧接着,包括萧剑雄在内的几位吉坑萧氏宗亲,为修建吉坑世居的祠堂成立了修缮组委会。他们费尽心血,自己出钱出力,并宣传发动当地居民及国外、港澳及外地工作的乡亲捐款修祠,经多方努力,共募捐100多万元。其中,热心慈善事业的吉坑萧氏宗亲萧联生虽然人在香港,却一次性捐赠了10余万元,很多家境并不富裕的普通居民也纷纷慷慨解囊,力求为家乡尽心力。正是这浓厚的宗情乡谊,让吉坑世居入口门厅及雍和堂中路得到了修缮,再现雍和堂雍容典雅的风度。
2013年10月19日,吉坑世居举办祠堂修缮竣工庆典,一众宗亲及来宾700余人到场同贺,醒狮欢腾、歌舞欢庆,还摆了70桌的大盆菜晚宴。纵观吉坑世居近200年历史,也可称得上难能一见的盛事。
与此同时,龙岗区政府启动了对吉坑世居修缮工程的相关工作。2014年起,经过数次专家评审,在2017年1月通过了施工设计方案。2019年8月,经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同意,吉坑世居整体修缮工程正式施工。
经过一年半的整体修缮,2021年1月,吉坑世居的“创伤”被一一修复,这座老宅得以重现其温雅质朴、含蓄秀丽的面貌。
在修旧如旧的古老围屋中,萧氏儿女聚在一起。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永恒不变——带着同样的口音,流淌着同样的血脉,怀揣着同样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