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领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两会声音:
版次:Q06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05月24日
深圳侨报记者 张珊 通讯员 周芳 文/图
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副主席、朗华集团董事长
张春华:
营造工业生态良好环境
当选深圳市五届、六届政协委员期间,张春华时刻把民生、产业发展放在心上,用心参政议政,如实反映社情民意,深入思考和研究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在深圳市政协领导下,张春华积极响应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起运营深圳首班中欧班列;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工业博览中心、设立“深圳国际信息化教育装备博览会”、提升出租车司机工作环境、推进平行汽车进口、移址垃圾转运站等方案。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张春华围绕“加快建设工业互联平台,营造工业生态良好环境”积极建言。他建议,一是支持建设全产业链工业互联大数据中心,为城市现实发展预判、政治经济决策提供支持;二是基于龙岗制造业发展的产业优势条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电子料件集散中心,辐射服务于深圳的制造业;三是加大对高端工业设备的引进,推动行业高质量企业到深圳落户;四是加大工业教育的投入、宣传力度;五是加大对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银行、保险支持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税务和海关方面要完善监管制度,适配产业实际监管发展的需求;六是加大力度推进工业软件设计,特别是在工业检测方面,营造工业生态圈的良好环境。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深圳市湖南娄底商会会长、长方集团总裁、康铭盛董事长 李迪初: 为促进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作为新一届深圳市政协委员,李迪初说,在荣誉面前,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5月13日下午,李迪初参加了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联组讨论会,李迪初在会上作了“站位深圳,谋划鹏程——用最优的城市策划定制实现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书面发言,阐述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牵引城市产业发展和功能建设,达到以人为本、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观点。建议提交后即得到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高度重视并及时给与了回复。
李迪初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在深圳的发展问题,特撰写了《关于促进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从政策创新、产业体系、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发,以一个企业家的眼界,站位深圳,为促进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打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贡献力量,为深圳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高地积极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市总商会副会长、深圳市百利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刘菊兰: 加快推动罗湖口岸重建
口岸是城市形象的“门面”。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口岸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体现城市治理的能力。吴刘菊兰认为,在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圳口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为适应新阶段城市发展所需,罗湖口岸等老旧口岸的重新设计建设也迫在眉睫。
吴刘菊兰建议,一是加快罗湖口岸重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对标国际一流,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切实提高口岸建设和管养标准,提升口岸智慧化、人性化、法治化水平,向科技要人力,把罗湖口岸重建做成全国口岸的“先行示范”,为国家口岸事业的发展树立标杆,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二是根据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部署,按照深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便利各类要素自由流通,强强联手打造双城经济”的共识,全力配合推动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充分利用深圳火车站-罗湖口岸片区重建后的上层空间,大力建设“大湾区免税城”,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为拉动深圳零售消费提供支撑,不断提升罗湖口岸的区域辐射能力。三是进一步推动深港澳深度融合,实施“一地两检”通关模式,确保深港澳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让旅客出行更便捷、更高效,为深圳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提供优质、高效的通关服务保障,为推动深港澳合作全面深化提供持续、稳定的助力。
市人大代表、市女企业家商会理事、广东嘉得信律师事务所主任 闵齐双: 关于解决 深圳招商引资“内卷化”问题的建议
“招商引资是深圳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为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深圳各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竞争白热化。”闵齐双认为,招商引资“内卷化”现象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并未创造增量收益,却带来毫无必要的财政和资源消耗,长此以往,不利于深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此,闵齐双建议,首先,要瞄准市外招商,深圳招商引资应对标国际纽约、伦敦等先进城市,紧锁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瞄准市外优质资源,针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的潜力地带加大招商引资;其次,要加强统筹规划,建议市发改委协同相关部门将全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优化整合产业空间布局,从源头上防止产业空间布局碎片化,形成发展“一盘棋”;再次,弥补政策漏洞,建议全市统一要求对跨区流动的市内存量企业且未带来新增主体的,迁入区保留对其购房、租房办公物业的扶持,以及人才住房等配套扶持等;最后,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多措并举留住人才,打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宜居宜业的环境,另一方面,营造法治化环境,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细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等。
市人大代表、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苏俊锋: 建议深圳打造全球领先的 “城市智慧建筑示范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标准建设智慧城市,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建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苏俊锋聚焦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出深圳需要创新性开拓数字孪生建筑模式,结合5G、人工智能、智慧建造等新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城市智慧建筑示范区”。
“传统基建是盖房子,建筑智能化则为房子装上了‘智慧大脑’。”苏俊锋表示,以深圳某标杆项目为例,投入使用两年多来,通过物联网一体化管理平台及智能化系统,综合节能25%以上,物业管理人员节省20%以上,大大提高了入驻企业的满意度和体验感,最大限度地提供空间使用率。同时,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优质建筑智能化技术和产业资源,在平台的统一管理下开发各种增值服务产品,通过持续运营不断提升系统价值,实现价值再造及数据价值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苏俊锋建议,建设主管单位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先行试点,选择建筑智能化专项领先企业,做智能化专项和提升设计,并提高建筑智能化专业设计金额。未来,在如体育场馆、三甲医院、学校、口岸等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上,推动5G+AI大数据在建筑内的智能化应用,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预算,促进和带动深圳相关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