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桐山书院 大鹏革命的摇篮

版次:B02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07月14日

王桐山书院。

清晨的阳光洒落在位于大鹏办事处王母社区王桐山书院。夏日的清风吹开这座古老却庄严的建筑大门,让我们“穿越”回到那个晨光熹微,书声琅琅的私塾学院,翻开防御倭寇的历史篇章。

王桐山书院始建于清朝。据钟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钟氏大部分族人迁至农商较为发达的大鹏圩镇王母一带,分别建了王桐山、松山下、红屋瓦3个村落。

明末清初,倭寇频频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大鹏半岛为海防要冲,建设这座楼宇就是作为御敌工事而构筑的。整座古楼由主楼和副楼组成,建筑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并写有“天一涵虚”四个大字。古楼墙基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墙垣据说用浓灰沙拌糯米饭舂成,非常坚韧。除了用于防卫,这栋古楼在平时还是一座私塾,是大鹏地区最古老的教育机构。清朝末年,不少大户人家的小姐甚至会坐着轿子从附近赶来上学,场面十分热闹。

民国初期,王桐山钟家延请名师蓝翼成接掌王桐山书院后,开始改革传统私塾式的教育方式,并且吸收了香港洋学堂的教育模式,招聘有现代教育技能和理念的师资,开设了算学、理化、自然科学、西洋历史及音乐、艺术、体育、道德修养等课程,并在香港购买了许多包含各种知识的图书,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神秘的门,也孕育了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萌芽。

王桐山书院虽然主要供钟氏族群的子弟就读,但因其富有个性的教学,所以吸引了钟原、蓝造、袁庚、赖仲元、刘黑仔、黄闻、潘清等少年才俊前来求学。他们和王桐山书院的钟宝斌、欧阳山、蓝造、钟宝钻等,从此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大鹏革命的骨干力量。

他们逐渐长大后,根据家庭条件和父母的意愿,各自又走上不同的求学之路。

1936年,战云密布,日寇侵华越来越猖獗。当年的追风少年都长大了,培育在他们心中的火种这时燃烧起来。除了钟宝钻结伴同学直接北上参加新四军外,其他学子不约而同地回到自己的故乡大鹏,而且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王桐山书院因此成为大鹏革命的摇篮。

(注:资料来源于《大鹏红色博物馆》)

文/图:张丽 龚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