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Q15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0月18日
个人简介 马介璋,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商联合会荣誉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常务副主席,深圳市首届荣誉市民,深圳市侨联荣誉主席,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创始人之一,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永远名誉会长,深圳市社会治安基金会(今为见义勇为基金会)创办人,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永远名誉主席,香港潮州商会永远名誉会长,佳宁娜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名誉主席,华南城控股有限公司荣誉顾问,分别于2003年、2009年获香港“铜紫荆星章”“银紫荆星章”。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第九届会董就职典礼上,马介璋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合影。
深圳侨报记者 柯东波 文/图
1985年来深投资,至今已36个年头,马介璋无疑是深圳飞速发展的一位见证人。他早已把深圳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并积极以主人翁的姿态,携手广大侨商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情系家国 彰显情怀
20世纪40年代末,年仅7岁的马介璋随父母来到香港谋生。因为家境贫寒,他15岁开始辍学闯荡天下,在服装业一路打拼。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除了港澳外,马介璋还在海外7个国家设立了生产基地,组建起以生产牛仔裤为主,兼营布匹、拉链、纽扣等辅料的香港达成集团,产品畅销欧美市场。
因为生意做得很大,马介璋在香港小有名气,人称“牛仔裤大王”,但也遇到过让他感到“作为中国人没有尊严”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次去英国时,入境要填表,他填写了“中国人”,结果海关人员让他把“中国”划掉,改为“无国籍”,后面再写“香港”。那一刻,他羞愤难当,却又很无奈。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马介璋在倍感振奋的同时,也希望为祖国建设和家乡发展尽一份力。
尽管时隔40多年,但提及第一次随父母回家乡广东潮阳(现汕头市潮南区)探亲的情景,马介璋仍记忆犹新。当年,父老乡亲生活贫苦拮据,村民用水仅靠一条水沟,大家既在水沟里洗菜、洗衣服,又用水沟里的水煮饭;学校教室早已破旧不堪,而且没有课桌和椅子,孩子只能坐在泥地上课……看到这一幕,他的眼睛湿润了,当即捐资120万元,其中60万元用作修建小学,60万元用作修建自来水厂。此后,他密切关注家乡的发展情况,支持家乡教育卫生、道路修缮等各项事业发展建设,历年来捐资总额超过8000万元。“我做的不多,希望能起到榜样作用,激励年轻一代奋发图强,为家乡作出更大的贡献。”在马介璋的带动下,一代又一代乡贤反哺家乡蔚然成风,成为支持家乡发展的重要力量。
扎根深圳 投资兴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马介璋看来,回馈祖国不仅仅是捐款,长远之道应该是投资兴业,引进新科技和新的管理方法,从而促进就业,实现脱贫致富,推动祖国经济发展。经过实地考察和综合考量后,马介璋选择了毗邻香港的深圳经济特区作为爱国投资的第一站。1985年,他来到深圳南头与一家企业进行合作,斥资建立了纺织、印染等“一条龙”的大型服装加工厂,发展势头迅猛。
在服装加工厂取得成功后,马介璋发现当时的深圳很难找到一个吃饭的好地方。“东西不太好吃,卫生环境也不行,高品质的酒店乏善可陈。”1988年,他在刚落成的深圳晶都酒店开办了内地第一家大型外资潮州菜酒楼——深圳佳宁娜大酒楼。
该酒楼一开业,生意非常火爆,印证了马介璋在商业上独到的眼光,而他前瞻性的思维远不局限于此。1991年,他看中了毗邻深圳火车站的一块土地,决定在此建起一个商业区。最初,这片土地并不为人看好:低矮连片的平房,闹哄哄的夜市排档,更别提一下雨就积水到膝盖的街道。但如今,地处深圳市罗湖区的佳宁娜友谊广场内坐落着四座大厦,带动了罗湖区商圈的繁荣……
在深圳投资兴业30多年,马介璋早已把深圳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并积极以主人翁的姿态,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三来一补”的加工业还是深圳的主要支柱产业时,马介璋就意识到,深圳作为后起之秀,应该尽最大可能避免香港走过的弯路,注意发展高科技产业。当时,作为深圳市政协委员的他,还就此话题和其他政协委员进行深入探讨。如今30年过去了,他的建议早已变成现实,深圳被称为中国硅谷,高科技产业更是其闪亮的名片之一。
携手侨商 逐梦湾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不少港商、侨商看到马介璋在深圳投资兴业取得了成功,也纷纷来深寻找商机。为加强与港商、侨商联系,他牵头创办了深圳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后又在市侨办、市侨联的指导和支持下担任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会长。“我希望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种种优惠政策宣传出去,让海外侨胞了解更多,回祖国投资的热情更高。”马介璋说。
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成立于2000年,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侨商组织之一。从2002年起,马介璋连续担任三届会长。他发挥自身人脉广的优势,邀请大批实力雄厚的侨商入会,在骨干会员中,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达50多人。此外,在他的带领下,商会在创新组织建设和运作管理,为会员、经济建设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对外向海外侨商宣传推介祖国发展的最新情况,引领他们回国、回深投资创业;对内组织深圳侨商赴全国各地考察,共寻发展商机……商会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政府、社会和会员的一致好评。
2004年,马介璋还与孙启烈、马伟武、郑松兴、梁满林等4位侨商会骨干成员一起,共同投资26亿元在深圳平湖兴建了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如今,华南城已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第一个将纺织服装、电子、印刷、纸品包装等五大制造业原料整合在一起交易、展示的基地,开创了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模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如今已年近八旬,但马介璋依然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并表示希望继续发挥余热,多做一些对国家对地区有益的事情。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振奋人心,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应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等重大机遇,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