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12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1月10日
宝岗小学 王姝娴
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的要求,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兴趣、建立信心,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同时,通过示范性批改、学生自批互批、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多元评价等方式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❶厘清教材要求,了解年段特点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从片段式的写话过渡到整篇作文创作的关键时期,是奠定学生整篇作文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课程标准规定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有明确的梯度,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特点,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进行改革。
从三年级统编教材的单元主题、习作要求及语文要素来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了解教材在编写上的特点来落实年段要求和单元目标。
❷激发兴趣、大胆习作,建立信心
课标第二学段的第一条指出,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培养和爱护学生对习作的信心和兴趣呢?
❶降低习作难度,建立自信心
课标中将第一学段定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定为“习作”,第四学段定为“写作”。可见课标在规定各个学段的目标时有明确的梯度,这样设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学生习作要求,让学生能在习作的起始阶段建立信心,大胆习作。
❷注重习作兴趣的培养
孩子天性喜欢涂鸦,只要是会画画的孩子就会画思维导图,而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的过程,绘画思维导图时配以有趣的图画,鲜艳的色彩,能让学生在绘画思维导图时乐此不疲。这样直观形象、色彩明丽、思维可视化的思维导图不仅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更是助力了学生的创造性习作。
❸教师示范批改,形成有效性批改策略
长期以来,老师在习作教学中都是以“学生写,老师改”的形式来开展,而这种“背对背”的修改方式耗时低效。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三年级阶段的学生主观辨别能力不强,比较喜欢模仿老师的做法,因此老师在作文批改中规范的语言示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学生模仿提供范本,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❹学习修改方法,在自批互批中提升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动修改,引导学生在反复修改实践中提升习作能力,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修改技巧,不要急于求成,让学生在教师示范、反复实践中掌握习作修改技能。
除此之外,学生间彼此修改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改作文,并在组内交流后再进行二次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能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修改方法,提高习作的修改技能。
❺多元评价,促进习作水平提高
课标中关于写作的评价提出了“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求,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登记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作文多元化评价,评价的主人可以是老师、自己、父母、同伴,所以我们还可以拓宽习作的修改范围,如家长点评、网络评改等,只要能使学生感受到习作修改的乐趣,达到“文不厌改”的境界,能够对学生习作起到促进作用,我们都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