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版次:B04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1月10日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我国目前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①野外的黑线姬鼠

②家栖为主的褐家鼠

传播途径:主要以动物源性传播为主。1.呼吸道传播:吸入含汉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是主要的传播方式。2.皮肤黏膜传播:携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由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侵入人体。3.消化道传播:被汉坦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腔或胃肠黏膜侵入人体感染。4.媒介传播:带病毒的革螨和恙螨叮咬人体也可传播出血热病毒。

5.垂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

临床表现:

1.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充血、渗出和出血等,如面、颈和胸部潮红(三红),呈酒醉貌;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充血点等。

3.低血压休克。

4.肾脏损害,包括尿蛋白,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5.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预防措施:

1.灭鼠和防鼠:出血热发病地区,每年在春季和秋季开展灭鼠,一般春季重点在居民区开展灭鼠;秋季重点在居民区周围和野外灭鼠。同时加强防鼠,清理环境卫生,减少人接触鼠险。疫情监测:由于新疫区不断扩大,因此应做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易感人群监测工作。

2.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