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版次:A08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1月11日

新生小 张梦真

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老师因“承受了太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写下了《爱心与教育》一书,激发我怀着一颗爱学生的心写下这篇文章。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教师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上,像一位工程师设计一部精密的机器一样起着重要作用。这几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认识到:教育不能没有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和动力。

一、爱是教育的前提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学生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关心爱护学生可谓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假如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还谈什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呢!学生的成长,不仅要靠知识的灌输和智慧的启迪,而且还要靠教师对他们爱护备至的深情。如果我们真诚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们,他们就会和我们亲近,在感情上和我们交流,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所孕育的教育潜力是巨大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还可以使他们从自己所感受的爱护中陶冶良好的情感,使他们从中学会如何去对待同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见,教育不能没有爱;爱是教育的前提。

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只有当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爱心,才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教师也会因学生有好的表现而高兴、因学生有困难而着急,有时也会因“恨铁不成钢”而发脾气,甚至严厉批评学生,我想这也都源于对学生的爱。但学生年纪尚小、阅历尚浅,有时候会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有时反而认为教师故意为难自己,从而产生抵抗情绪。如果这时我们能明确告诉学生自己的感受,并以爱的行为去滋养他们,他们就会理解教师的用心,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就能较容易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二、爱是教育的动力

热爱学生,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也是一种动力。它能激起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感情,也激发我们去探索打开学生心灵的奥秘。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身心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的未成年孩子,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而信心和毅力则来源于对学生的热爱。

这几年,经过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不断探索、实践,更深地认识到要真正教育好学生,特别思想、行为方面的“后进生”,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够的,要把德育随时随地地渗透到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中去,并以之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五(2)班有一名学生,上课经常趴在桌上打瞌睡。我主动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老师寻堂发现,你是经常上课打瞌睡的,可以给老师说下原因吗?”起初,他还不愿意说,经过我多次劝导以及与其他同学的沟通,才了解到由于父母要上夜班,没有时间管他、照顾他,他就经常在网吧玩游戏到深夜。我反复思考揣摩,怎样改变小孩的这种状况呢?我首先在网络上匿名成为他的好友,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他慢慢地和我交上了朋友,并和我吐露了许多心里话。经过了解后,我一方面通过创设多样有趣的活动、布置有趣的任务充实他的生活,另一方面会根据他的心理需求以及行为特性,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扶,还和他的父母保持紧密联系,共同为助力孩子进步而不懈努力。慢慢地,他在课堂上打瞌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爱学生,驱使我们去不断地了解他、教育他。有了爱,教育就有了无穷的力量;有了爱,学生眼中便有了光,其前行的道路便会更加顺畅。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