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加快建设创新坪山打造未来之城

版次:B04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1月18日

11月17日,深圳市坪山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深圳侨报记者 任翠翠 摄

坪山城区。深圳侨报记者 任翠翠 摄

本报讯 (深圳侨报记者 任翠翠) 昨日上午,深圳市坪山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根据会议日程,本次大会将于11月19日下午闭幕,会期3天。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廖澍华主持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执行主席是杨军、赵嘉、廖澍华、管连秀、张宗武、袁虎勇、陈越波、徐国东、李广明、黄史昉、林少兵、赵文三、孙艳琼。

孙新华、陈主、邓艳东、叶青云、冷和明、林杰三、蒋道超、杨勇、胡伟新、江国初、刘玉红、何友添、郑刚生、宋逸阳、费晓愈、金良富、彭尧、毕鲁民、朱焕扬、曹学林等在主席台就座。区长赵嘉代表坪山区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坪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532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801亿元,年均增长9.5%,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

产业结构和效益持续向好。一二三产业比重由0.1:68.2:31.7优化至0.1:63.9:36,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68%和62%,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坪山高新区列入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0家,增长3.1倍;生物医药企业由126家增至824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5.3%增至7.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由216件增至549件,增长1.5倍;国内专利授权总量由2280件增至8317件,增长2.6倍;全区高层次人才、博士人才达724名和1003名,分别增长4.3倍和9倍。

城区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坪山中心区从4.7平方公里扩容至24.1平方公里,原出口加工区升级为全市第三个综合保税区,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坪山文化聚落、创新广场等城区地标建筑建成运营。

交通更便捷高效。南坪三期、坪西路等对外通道建成通车,坪山高铁快捷线40分钟通达市中心,地铁14号、16号线即将试运行;建成聚龙路、马峦北路南段等70条市政路,打通振碧路、宝珠路等22条断头路。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教育、医疗等九大类民生支出累计达45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本级支出比重达七成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万元,年均增长6.5%;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股民人均分红从1.8万元增长至2.9万元,增长59%。

生态环境显著优化。全区域消除黑臭水体,坪山河干流及一级支流水质在全市五大河流排名第一;PM2.5浓度由32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17.4微克每立方米,下降45.7%;空气质量优良率2019、2020年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2%和42%;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坪山在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坪山发展迎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0+10”工作安排,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十四五”规划擘画的目标方略,紧紧围绕区第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牢记使命、感恩奋进、实干争先,加快建设创新坪山、打造未来之城,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到“十四五”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面完成“十四五”各项指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66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低。

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坪山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办法》《坪山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区二届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办法》。

未来五年八大工作任务

1.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优做大做强“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动能培育“六大计划”;全力推进产业空间提质增效;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2.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全域全链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突显特色的高水平人才集聚地;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3.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出更具示范引领效应的改革品牌;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4.提升城区规划建设水平,打造现代化品质城区。全力打造“内畅外联”交通体系;推动城区开发建设提速;促进城区数字化发展。

5.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动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区治理;筑牢城区安全韧性屏障;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

6.推进民生“七优”,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办好群众满意教育;提供安心医疗卫生服务;打造贴心就业服务体系;搭建暖心社会保障体系;用心用情助力乡村振兴。

7.推进文化建设,打造文明城市典范。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

8.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高颜值低碳绿色家园。创建循环节约型的低碳家园;打造高颜值的绿色家园;全民参与建设生态家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