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圳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培训班:

及时实用接地气

版次:Q15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1月22日

讲座现场。

学员们参观大鹏所城。

学员进行提问。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缪晓晴 文/图

11月19日至20日,由深圳市民宗局举办的2021年深圳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培训班在大鹏新区举行。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与现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及时传达党的声音

“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号召。”培训班上,市民宗局民族处相关负责人首先向学员传达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党的声音及时传达给各族群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大家纷纷表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建了新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我们将向各族群众积极宣传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团结各民族群众,在新征程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举办专题讲座:

让民法典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方面,前所未有地关注着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项权利。培训班特别邀请了深圳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员、华商律师所律师赵迪带来了解读民法典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赵迪从编纂民法典的意义、常见案例及法条解读等多个方面向学员们解读了民法典知识。“好意搭乘出事故,谁担责?”“高空抛物坠物,除了赔偿损失,还有可能犯罪”“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监护人和受委托监护人如何承担责任?”……在两个小时的培训时间里,赵迪大量引用身边发生的常见案例,对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好意搭乘、高空抛物、未成年人监管等问题进行了重点介绍。他还结合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热点问题,现场做了有针对性的解答,引导大家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公民都必须遵循的规范。

通俗易懂的讲授和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纷纷表示,《民法典》专题讲座不仅让各民族同胞更好地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了法治思维,更激发了大家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希望以后多多举办这样的法律知识讲座,让大家更加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化解矛盾纠纷。

参观大鹏所城:

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怀

11月20日,培训班的学员们还来到大鹏所城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和感受深圳历史文化。

位于大鹏新区的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涌现了赖恩爵、刘起龙、刘黑仔等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在这里,学员们了解古城历史,踏寻明朝古迹,游览了雄伟的古城门,古色古香、鳞次栉比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气势宏伟的将军府第等。特别是鸦片战争时抗英名将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更给学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参观,大家了解了大鹏所城的历史脉络、历代英雄人物和典故等信息,被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所感动。大家纷纷表示,参观大鹏所城不仅全方位地发现深圳美丽风光,了解深圳文化底蕴,更加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各族群众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