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虹和她的实验精品课

版次:A13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1月24日

黄晓虹(右三)和她的学生。

龙岗融媒记者 陈雪英 文/图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之一,也是初步构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起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为了通俗易懂地让学生深度掌握实验知识,龙高教育集团龙城初级中学化学教师黄晓虹花了不少心思。

整合不同版本教材

扎实提升课堂效率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想如何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更浓的‘化学味’。”黄晓虹表示,今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和打造高效课堂的迫切要求,让她更坚定了这个思路。

人教版教材采用固固加热型装置和排水法制取氧气,黄晓虹认为,这在初步建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中显得较为单薄,不够全面。为了更好地进行初步建模,黄晓虹参考了鲁教版教材实验,通过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制取氧气。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她还采取了平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两套发生装置模型和三套收集装置模型,逐步形成对“装置系统”“操作系统”的认识。

教学设计看起来是高效完整的,但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呢?黄晓虹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式,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人教版”和“整合版”的课堂实践。通过课堂检测、迁移应用等方式进行评价,黄晓虹发现“整合版”班级实验内容虽然较多,但是学生以平行分组、合作分享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基于此,黄晓虹又制定了既用于指导操作又用于自我评价的“操作评价表”。

有效改进实验装置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黄晓虹擅长通过情境化设计,以实验为基础,以任务驱动推动学习,使课堂高效化。她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创新或改进实验,为学生提供机会充分接触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硫的燃烧”是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若按照教材的实验装置,硫的燃烧产物二氧化硫会逸散在空气中,对人体和环境都很不友好。因此每一次演示实验,黄晓虹都要求学生保持一定距离观看。课后两位科代表跟她说,硫燃烧的火焰非常美,他们好想亲自做实验,近距离观察火焰的颜色。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黄晓虹心有所动:为什么不想办法改进实验呢?

经过多次实验,黄晓虹成功用“双燃烧匙+气球”改进实验装置,保证了实验绿色无污染、安全易操作、现象明显且持久,改进后装置可用于学生实验。

黄晓虹介绍,硫燃烧装置的改进经历了好几个版本。为了确保硫粉燃烧能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她和科组老师尝试用玻璃棒、铜棒等物品引燃硫粉,效果均不尽如人意。最终寻得两个燃烧匙,插在集气瓶的橡胶塞上,其中一个固定燃烧匙用于盛放硫粉,另一各可移动(表面抹上凡士林用于减小摩擦)燃烧匙用于引燃硫粉。

“在进行测试时,硫粉燃烧放热把橡胶塞崩开了,污染性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原来我们忽略了气压差问题。最后,我在橡胶塞上打孔,通过玻璃管连接一个用于平衡气压的气球,总算解决了问题。”黄晓虹介绍。

心里有课标眼里有学生

课堂广受学生欢迎好评

“双减”政策下,打造精品课、打造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提高课堂效率,我觉得关键在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在日常教学中,黄晓虹时刻做到“心中有课标、眼里有学生”。因此,她和她的课堂均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令我最为惊叹的莫过于黄老师的实验课了。她的实验课总会有创新,不会只按着课本的内容来,总生出几分新奇感。”黄晓虹的学生罗曼宁表示。胡庭悦同学也说:“黄老师非常厉害的一点就是会‘察言观色’。有一次我嘴上说懂了但实际上似懂非懂,黄老师没有就此放过我的问题,而是重新举例让我真正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点。”

策划/统筹:颜志祥 陈雪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