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所城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保护名单

版次:B01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1月24日

大鹏所城城门。大鹏新区供图

本报讯 (深圳侨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钟珊娜) 国家文物局日前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并公布了“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包括150处大遗址。大鹏所城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四五”规划明清海防类。

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所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外环绕一条长1200米、深3米、宽5米的护城河。城内有南门街、东门街和正街三条主要街道。大鹏所城最初为防倭而建,以固边戍海,抵御倭寇。鸦片战争后,大鹏城所辖地区成为抗英最前哨。因此,大鹏所城对加强广东全省海防和维护地方社会治安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和地方对大鹏所城的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1981年,深圳秉承“经济建设固然重要,文物保护更不可忽视”理念,开始了第一次文物普查,对包括大鹏所城在内的文物古迹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统计;从1983年起,政府先后两批对大鹏所城南门、东门、刘起龙墓、东山寺石牌坊、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刘起龙将军第、大坑烟墩、赖太母墓、赖恩爵将军墓等文物实施保护;1996年,深圳市政府设立大鹏所城保护管理机构——大鹏古城博物馆;2005年,大鹏所城文物保护正式立项,资金达4亿元;2016年,为让所城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保护与活化利用,深圳市政府开启政企合作构建“文化引领,三态合一”所城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2017年11月,大鹏所城文化旅游区正式亮相。以现存古民居为载体布局,建起了展馆、商铺、酒楼,修缮了城墙、楼宇、民居,一个兼有历史性和现代感的古城形象赫然问世;目前,大鹏所城已确定有21处全国重点文物建筑、11处遗址及73处未定级文物建筑。此外,大鹏古城博物馆征集和收藏了可移动文物近800件,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为进一步打造所城红色文旅品牌,大鹏所城今后还将逐一呈现刘黑仔生平馆、东江青年干部学校旧址和以戴卓民旧居为代表的“红色街区——戴屋巷”等红色文旅点。同时,开辟首条“深圳东部红色文旅专线”。目前,大鹏所城正向着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海防文化遗产小镇”和“‘山—城—海’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区”远期目标迈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