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园: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我

版次:Q12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1月29日

李月园

2015年,李月园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日哈乡中心校和爱心班的孩子们在一起。

2014年在台湾屏东县参加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婚礼。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于芳 文/图

每次深圳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简称“市民促会”)举办活动,李月园都会特意穿上婆婆为她缝制的侗族服饰,与各民族同胞欢聚一堂,共赏多彩民族风情。汉族同胞李月园大学期间与民族文化结缘,并从此爱上了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足迹遍布新疆、贵州、四川、海南和台湾地区,她说:“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风格迥异的民族建筑、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这些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新疆读大学: 与不同民族文化结缘

“在没有上大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原来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又如此多姿多彩。”谈及与民族文化的结缘,李月园透露,这与她大学所在地——新疆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处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等多个国家接壤。在这里,李月园发现身边生活着如此多的少数民族同胞,不同民族在文化艺术、体育、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就连大学的课堂也和其他省、市不同,既有用汉语教学的,也有用维吾尔族语言教学的,让她大开眼界。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不同民族文化的李月园就像走进了一座民族团结的“百花园”,惊叹祖国的地大物博,更惊叹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李月园透露,当她的大学老师徒手在黑板上画出“丝绸之路”的路线,提到不同族群、不同文明在祖国的大地上交汇交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并肩书写相互尊重、共同繁荣的壮丽诗篇时,她更加爱上了民族文化,并下定决心报考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民族文化。

走访台湾和四川: 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

2012年,李月园通过努力顺利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就读民族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期间,她还争取到赴台湾东华大学作交换生的机会。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李月园总喜欢结交少数民族朋友,并前往民族地区体验各民族风俗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交流。

在台湾做交换生的4个月里,老师在课堂上提到台湾的哪个少数民族,李月园就自己骑车前往这个地区考察,印象最深刻的是兰屿岛和礼纳里永久屋部落。她透露,孤悬在台湾东南外的兰屿岛上居民保存着相当独特的传统文化,例如男人为下海方便而穿的“丁字裤”、用拼板方式制造的独木舟、为抵抗炎热气候和台风所兴建的半地穴式茅屋,以及新船下水祭等传统祭典,都是相当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而位于台湾屏东的礼纳里永久屋部落,安置在“八八风灾”受创的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永久屋就建在半山腰,当地视野好,空气清新,被誉为是台湾版的“普罗旺斯”。

2015年2月,就在李月园研究生快要毕业的时候,在学校老师的牵线搭桥下,李月园还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日哈乡支教。日哈乡深处大凉山腹地,长久以来就是彝族居住的核心区域。在这个边远的地区,李月园不仅充当生活老师的角色,看到当地孩子因为家里负担重而辍学时,她通过朋友圈积极为孩子们寻求帮助,资助当地学生完成学业,如今,李月园依然和这个地区的老师保持联系,为不知名的孩子们提供着帮助。

扎根深圳发展: 工作之余热衷与各民族同胞交往

就在李月园从台湾返回大陆的期间,李月园路过深圳。她说,当第一次来到深圳,就特别喜欢这个城市,这里街道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宜人,每个人开放而热情、充满了正能量,来到这里的人很容易就被大家所接纳。

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的李月园与爱人在贵州省从江县小黄侗寨按侗族习俗举办了婚礼,后和爱人一起来到深圳发展,如今已在这里生活了6年。工作之余,李月园还经常与各民族同胞互动交流,曾经与李月园有过联系的少数民族同胞来深圳找工作,都会到她那儿落脚,彝族同胞尔吉古西就是其中一位。尔吉古西告诉记者,初到深圳的时候,由于没有出过远门,害怕与人交流,尤其与陌生人交流会很紧张。在李月园不断鼓励之下,她不仅学会了普通话,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还学会了开车,在这座城市扎根下来。

“深圳是一个民族团结和谐的城市,也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李月园说,她喜欢深圳,不仅喜欢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更喜欢它开放包容的气质,让各民族同胞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未来,她还将继续扎根这里,与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