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泰实验学校 卢庆国
版次:A10来源:深圳侨报 2021年12月29日
合唱作为集体演唱的多声部艺术形式之一,要求单一声部的高度统一和声部之间的旋律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也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小学生对于合唱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表现并不十分突出,因而,音乐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关注程度应该更加的深化,力图达到提高中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培养他们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
(一)合唱方式单一老套
音乐课程是一门极具艺术的中小学课程,可以说,音乐是打开学生们心灵的窗户。在现阶段的音乐课程教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们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互动交流,合唱教学成为音乐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教学模式。但在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课堂现象,虽然教育教学模式在新时期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关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提升方面专家们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但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的组织形式仍然采用以往的老套模式。学生看不懂音乐教师的手势和高度代表的唱名,因此教师想引导学生跟随教师手势的变化直接唱出唱名的准确高度相对而言较为困难。学生的合唱只能通过同学们之间不断地磨合与锻炼,才能产生一种看似不错的课堂合唱效果。所以,合唱方式单一老套仍然是新时期的音乐课堂改革下学生们的课堂现状。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较低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合唱练习,一方面,这一练习对于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只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合作就能完成;另一方面,合唱练习不能很好展现学生们独特的审美个性,会极大降低学生们上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所以,在音乐课堂的合唱中也会出现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对于音乐老师的教学组织并不满意,从而出现不配合教学课堂的情况。这就考验音乐老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既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熏陶的乐趣,又要多方面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合唱教学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激发学生关于音乐合唱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在中小学音乐课程合唱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挖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对音乐课堂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例如,音乐教师在课堂学习的初级阶段,一般是以音乐背景作为课前的导入部分,音乐教师可以切换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音乐剧或音乐合唱比赛等视频形式作为课前的学习导入,通过观看其他学校学生在合唱比赛中的卓越风采,使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与锻炼意识得到充分激发与磨练,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课堂之中。另外,音乐老师也要在音乐合唱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因为合唱本身就是需要学生们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活动,抓住直接符合主题的德育教育形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合唱兴趣可以最大程度体现。
(二)合理筛选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合唱作品
关于中小学生音乐课堂的合唱作品选择问题,也是体现音乐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如果音乐教师不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选择的合唱作品过于简单,则会出现孩子们上课不认真的情况。但是,如果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曲目的选择上过于复杂,则需要音乐教师运用自己的音乐知识进行有效地化解,针对合唱部分的难易程度,可以将此部分内容转化为齐唱,降低整首歌的难度。这样既可以达到课堂效率,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自信心。
总而言之,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要想采取合唱训练还有很多的注意事项,诸如,音乐教师对于课前音乐课程导入的激趣准备,音乐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对音乐曲目的选择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学生为主导的音乐教师授课方法与专业能力的教师素养问题。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音乐课堂,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合唱音乐课堂的精华与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