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少数民族和宗教界政协委员围绕中心履职尽责

大湾区宗教文化交流和乡村振兴成热点

版次:Q13来源:深圳侨报    2022年04月11日

深圳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现场。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文/图

两会期间,全市来自少数民族界别和宗教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建言献策、履职尽责,提出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

宗教文化交流和乡村振兴

今年,全市少数民族界别和宗教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们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乡村振兴,共同提出两个提案,分别是《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宗教文化交流的建议》和《关于打造深圳“56民族乡村振兴帮扶示范基地”的提案》。

“深圳是国际化大都市,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宗教文化交流是宗教工作特殊重要性需要、深圳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需要、深圳宗教工作创新引领性需要,也是深圳宗教各领域客观实际需要。”提案建议,引导和指导深圳宗教界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开展宗教工作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宗教工作部门、宗教团体、宗教场所、宗教院校之间的交流互访活动,还可牵头制定交流互访机制。可采取“圆桌会议、座谈研讨、专题培训、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各大城市宗教界轮流主办的方式,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宗教文化交流过程中,既要组织各地本宗教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还要组织各地各宗教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在《关于打造深圳“56民族乡村振兴帮扶示范基地”的提案》中,政协委员们提出,深圳56个民族成份齐全,生活在这里少数民族同胞超过120万人。可以运用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与作用以及56个民族成份齐全、慈善力量强大等优势,打造深圳“56民族乡村振兴帮扶深圳模式”,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各民族同胞的力量。提案建议,通过社会资本融合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深圳56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建立深圳永不落幕的城市乡村振兴展示中心,打造中国56个民族产业文化窗口。在深圳56个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基础下,设置“一族一品”产业帮扶展示馆,宣传和展示各民族地区的突出优特产品、手工艺品等。建立深圳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基地,通过帮助民族地区特色产品、手工艺品建立和提升品牌意识,孵化系列“圳品”,实现深圳与各地文旅、文产、农产品结合,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打造乡村振兴、提升深圳民族工作亮点。

关注烈士纪念设施、香港回归纪念公园和校园周边环境

2017年,光明区以“回归亭”为核心,打造了凸显回归文化、独具光明特色的回归亭纪念公园,成为港澳台在深人士留影纪念热点场所,也成为港澳台同胞心系祖国的纽带。近年来,回归亭纪念公园的后续发展引起了宗教界政协委员庄桂雄的关注。他建议,围绕回归主题,在回归纪念公园区域设置“回归纪念文化中心”,以历史实物(或模型)和详实的资料总结历史教训与经验,宣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成功实践,展示“回归”的历史进程,向港澳台同胞及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紧扣民心回归,在周边区域开辟“回归同胞实践基地”,开展多形式、持续性、经常性的民间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

同样关注深圳市文化类设施建设的还有来自少数民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孔丽。她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零散纪念设施因地处偏远,出现缺少宣传和道路标牌、无专人打理等问题。她在《关于讲好深圳英烈故事,加强深圳烈士纪念设施宣传管理的建议》中建议,加大对零散设施的经费支持和管理投入力度,加强关于历史沿革、历史价值评估等方面挖掘和建设工作,完善烈士纪念设施专人服务管理制度,加强路标、标识,增加偏远零散纪念设施的导视标牌。鼓励退伍军人参与纪念设施的管理工作,增加便民及志愿讲解等服务内容,通过“烈士纪念设施志愿服务站”积极引导、帮助退伍军人解决就业问题。广泛宣传、宣讲,讲好深圳英烈故事,大力弘扬烈士精神。

来自少数民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潘争艳除了关注关爱“困境儿童”,还建议规范中小学周边小商铺。她在提案中建议,将校园周边小商铺纳入管理范畴,进一步提高校园周边小商铺准入门槛,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可售卖品类清单,做到售卖产品来源可追溯、安全有保障。适时开展集中整治,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监管,积极落实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要求,严格督促经营户取缔原有的不当经营方式和物品,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向广大师生普及和宣传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提高师生、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共建和谐、互助、安全的校园环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