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村豪杰到抗日英雄

走进东江革命英雄曾鸿文的传奇人生

版次:A06来源:深圳侨报    2022年09月30日

曾鸿文大家族合影(摄于1966年春节)。

曾光

曾强

曾吉勇

曾月珍一家。

曾鸿文带领全家投身革命

曾鸿文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拥军模范家庭。他的两个弟弟曾煌(1948年任宝安情报站副站长)、曾梅及曾煌的妻子,三个儿子曾光、曾强、曾吉勇及曾强的妻子赵桂英,女婿张玉荣,张玉荣的父亲张桂清(革命烈士,1948年在东莞塘厦英勇就义)、张玉荣的哥哥张其威,都是坚强的革命战士。

抗战胜利后,曾鸿文因年事已高、身体不济,逐渐退居二线,在深港两地从事统战和群众工作。曾光、曾强、张玉荣等孩子接过他的钢枪,继续在前线为人民解放而战,成为部队的军事骨干。

儿子接钢枪 革命再建功

据曾强回忆文章《恢复武装斗争的岁月》记录,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以后,曾鸿文、曾光、曾强、张玉荣父子都复员归乡。国民党背信弃义,疯狂捕杀东纵复员军人和革命群众,再次烧毁了曾鸿文家的房子。万般无奈之下,曾鸿文只好带着年迈的母亲及全家逃到香港大埔石鼓龙村避难。

看着一家人为抗日而落得如此境遇,曾光、曾强悲愤异常,愈发激起与国民党斗争的勇气。他们哥俩年龄相差一岁,都是14岁加入抗日队伍,成为东江游击队的“小鬼”情报员。就连最小的弟弟曾吉勇,11岁就成了岗头乡儿童团团长,与村里20多位革命者的后代一起,为部队站岗放哨送情报。

东山再起的机会终于来了。1946年11月,面对国民党已经发动的全面内战,中共广东区委指示恢复武装斗争。早已按捺不住的曾强找到父亲曾鸿文:“我决定返回内地,继续与国民党斗争。”曾鸿文略作沉吟,对儿子说:“我支持你正义斗争的决心,但一定要依靠党组织,不能盲目乱撞。”

在父亲教诲下,曾强找到在香港的何鼎华、祁烽等领导,全面了解广东形势和省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精神。他到九龙、新界、元朗、大埔各地,组织发动东纵复员战士回宝安继续战斗。曾光、林传、彭增磷、巫祺、杨奇、曾安、文造培、文德安等20多人积极响应。回到宝安后,他们依靠党组织,取出东江纵队北撤时隐藏的枪支弹药,动员复员人员归队,发动爱国青年参军,很快把队伍扩大到100多人。曾强还恢复了宝安的税站和交通情报站,解决活动经费和信息联络等问题。

三年反内战,曾光参加并指挥了鸡公头、石坳、渡头围、十二岭、石坝等战斗,跟随部队解放了紫金、海丰、陆丰、番禺、顺德等地;曾强参加并指挥了沙头海关、白石洲、布吉庵下、清水河等战斗;张玉荣参加过奇袭布吉庵下等战斗。张玉荣是林文虎的警卫员,一直跟随他转战东江。曾光、曾强兄弟和同乡张玉,都有在三虎队战斗的经历。三虎队成立于1947年12月,队员主要来自龙华、布吉、松岗等地,曾强、张玉是该队的首任队长(连长)和指导员。1949年1月,三虎队奉命东进,编入东江第一支队主力独立二营二连,曾光任连长。三虎队后来发展壮大为粤赣湘边纵队独立一团三营,曾光任副营长。曾光、曾强、张玉这三位雪竹径人,为三虎队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曾光、曾强、张玉荣的解放战争生涯里,1948年值得大书特书。三人在奇袭布吉庵下、沙头海关、白石洲的战斗中大放光彩,将军事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俊男巧装扮 “少妇”藏钢刀

据曾强回忆文章记载,1947年至1948年间,布吉庵下(今布吉中心小学附近)驻扎着国民党保安15团的一个连,极大地威胁着周边游击队的安全。惠东宝人民护乡团第三大队副大队长林文虎一直想拔掉此据点,便要求曾官玉刺探情报。曾官玉是曾强发展的秘密情报员,两人是同乡,都是雪竹径上村人。在曾强的谋划下,曾官玉消除顾虑,做了雪竹径村“白皮红心”的保长,为游击队获取情报。

春节前夕,曾官玉送来一份详细的情报,将敌人的数量和武器装备摸得一清二楚。林文虎大喜,决定趁宝安传统的舞麒麟拜年契机,端掉敌人据点。1948年大年初三清晨,林文虎带着通讯员张玉荣、钢铁连连长邱添寿(龙岗上水径人)等10多位精干队员从甘坑鲤鱼塘出发,到达雪竹径荔枝园,与早已等候在此的曾强、曾官玉二人会合。曾强一看众人打扮,笑了:张玉荣等长相清秀的队员穿着客家服饰,脸上涂得花花绿绿,活脱脱几名俊俏少妇;邱添寿等人戴着凉帽,穿着粗布旧衣,全都农民装扮。

在曾官玉的带引下,队员们三四人一组,装作走亲戚拜年,从雪竹径直奔布吉庵下。到达庵下,正赶上锣鼓喧天,麒麟跳跃腾挪,围观的群众挤满保安团门前,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放着鞭炮,欢迎麒麟队前来送福。游击队员们混在人群中,装作看热闹的群众,伺机动手。

瞧准时机,林文虎向身旁的张玉荣和邱添寿使个眼色,两人会意,退出人群踱到哨兵身边,缴了他们的枪。其他队员迅速拔出枪冲向营房,大喊“缴枪不杀”,让正在赌博、喝酒、闲聊的国民党兵措手不及,乖乖举手做了俘虏。

此次突袭,游击队半小时解决战斗,击毙、俘虏保安团30多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24支。游击队无一伤亡,得手后迅速返回甘坑鲤鱼塘驻地。庵下奇袭战震惊了广九铁路沿线敌军,极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斗志。

反复侦沙头 两炮炸海关

1948年春,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成立后,部队日益发展壮大,积极向国统区推进,在军事上主动向敌据点出击,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战术,拔掉阻碍部队发展的敌人据点。

阻碍在江南支队第三团宝安大队面前的有深圳、沙头海关、白石洲三个据点,均在深圳至南头公路一线。深圳驻敌有警察所、警察大队、九龙海关总关和虎门要塞梁基大队近千人;沙头海关是九龙海关的一个分关,驻敌不多;白石洲驻国民党宝安县警察大队一个排。宝安大队大队长李和根据“先打弱敌”原则,决定吃掉沙头海关和白石洲之敌,开始布置侦察工作。

1948年4月下旬某晚,武工队队长曾光带着队员杜流、陈锦业,在沙头进步商人黄秀配合下,前往沙头村侦察国民党九龙海关沙头分关敌情。他们在黄秀的店铺里食宿,白天找当地群众了解海关人数、装备等,晚上则在敌驻地周围散步巡视。掌握进入关卡的路线及敌人调防等详细敌情后,他们立即回到宝安大队驻地黄帝田,向李和汇报。

根据曾光的情报,李和作出战斗部署:将部队开到下梅林村,缩短与敌据点的距离;三虎队队长曾强带领巫祺、郑成基、吴炳南、彭觉民、杨马带等十四五个作战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突击队;三虎队指导员张玉率罗茂生等队员,担任掩护组,登上敌炮楼侧面的另一座较高的炮楼,掩护突击组冲锋;三虎队副班长简明带领一个班,负责剪断南头至深圳的电话线,以防南头、深圳之敌增援;梁加带着地雷组兵分两路,一路警戒南头,一路警戒深圳;何鹏飞带一个班,跟随李和作为机动组。

李和部署完毕后,曾光又动员了下梅林和沙头村10多位群众,作为战勤和向导参加战斗。1948年5月中旬,攻打沙头海关的战斗开始,简明等人先剪断了电话线,让敌人孤立无援。曾强率领突击组到达敌人据点后,先观察周围环境,然后做出分工:曾强、巫祺、杨马带、彭觉民、郑成基、陈锦业为第一组,巫祺负责爆破,郑成基、陈锦业协助巫祺;吴炳南带领其他人员为第二组,跟在第一组后面,炸药一响立即跟上冲锋。为了保证爆破快速又不出意外,曾强还交代爆破人员:把炸药引线剪开,里面放些火柴头包住,这样容易点火。战士们立即行动,各司其责。

中午12点,进攻正式开始。曾强率领突击组扑向敌哨兵,张玉率领掩护组紧跟其后,很快占据距敌炮楼10多米的另一座较高的炮楼,居高临下地监视敌人。

此时,敌炮楼外围墙的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抱着枪,无精打采地依偎在门角。陈锦业抱着炸药,与巫祺、郑成基一起闪电般地跑到围墙门口。陈锦业放下炸药后,郑成基立即搬来一块石头压住炸药,巫祺随即划着火柴,点燃引线,三人迅速离开,几秒钟后“轰隆”一声巨响,火光划破寂静的夜空,敌哨兵被炸得血肉横飞,围墙也被炸开一截。

听到巨响,炮楼顶上的敌哨兵下意识地向天空打了一个信号弹,楼下几个值班敌人手忙脚乱,准备爬上炮楼反击。但是,郑成基已经冒着浓烟抱着一个大炸药包冲到了围墙缺口,将炸药传递给巫祺,巫祺点着引线,捧着炸药快步跑向炮楼铁门放下,然后迅速离开。又是一声巨响,炮楼被炸开一个大洞。

占据另一座炮楼的张玉掩护组立即机枪扫射,掩护突击组迅速冲进炮楼。曾强带着第一组冲进炮楼后,看到那几个企图爬上炮楼反击的敌人,已有两个被震死在楼梯口,满身灰尘,其余敌人也被震得全身发抖,面色苍白。看见游击队如猛虎般冲上来,他们只能举手投降。吴炳南带领第二组冲到炮楼下的平房后,高喊:“不许动!举手投降!”敌人刚被震醒,非常狼狈,个个光着上身、穿着裤衩、缩着身子,来不及还击就成了俘虏。宪兵营长谢庭栋见游击队的枪口正对着自己,连忙双膝跪在地上求饶:“不要开枪啊!我投降,我投降。”平房的敌人全部被生擒。

宝安大队这次歼灭战,打得干脆利落,炸死敌人1人,震死2人,其余40多人全部被俘;缴获美国卡宾枪2支、长短枪48支、子弹8000余发、电台1部、物资一大批。宝安大队指战员无一伤亡。

奇袭白石洲 勇士洒热血

歼灭沙头之敌后,大队长李和随即布置侦察白石洲敌情,准备再打一次漂亮的歼灭战。

1948年6月2日上午,小队长吴炳南奉命前往侦察。他是白石洲附近的大冲村人,接受任务后立即回家,找到其兄吴士逮协助前往白石洲侦察,很快摸清敌情:敌营房设在村内一座四层高的炮楼里,炮楼周围筑有铁丝网,挖有掩体,工事也很坚固。

听完吴炳南敌情侦察汇报,李和开始思索:白石洲像沙头一样易守难攻,强攻没有把握;白石洲距南头很近,枪声一响,南头城的警察大队就会增援。根据吴炳南侦察所知,敌人有个规律,每次开饭都在炮楼外面,如将队伍化装成老百姓打入村内,在炮楼附近隐蔽起来,待黄昏敌人开晚饭时突然袭击,打完刚好天黑立即转移,就可避免南头之敌。李和决定采用化装袭击白石洲的战术。曾强等干部都赞成。

这一次,又是曾强担任突击队队长。他挑选11名身强力壮、作战骁勇的战士组成突击队,每人腰插一支手枪,带上少许干粮,在吴炳南兄弟俩的引领下,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摸到敌炮楼附近,钻进一间又矮又小的茅屋里隐蔽。

是夜,天气闷热,一丝风都没有。十几条大汉挤在矮小的茅屋里,蚊叮虫咬,难受得要命。曾强再三叮嘱:“坚持就是胜利,千万不能暴露目标。”

就这样熬到次日上午8点多,却出现意外情况。几个孩子玩耍时来到茅屋门边,其中一个发现茅屋里有很多生人,突然受惊,几乎喊出声来。“嘘……”曾强及时打个手势,示意孩子们不要出声。他掏出几块小饼递给小孩说:“细佬(小弟弟),不要怕,我们是游击队,是来打国民党警察的,为民除害的。”

曾强想尽量稳住几个小孩,不让他们出去,以免暴露目标。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小孩不能在茅屋困一天,时间久了家长定会找上门;放小孩出去,又怕走漏风声。曾强左右为难。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敲碗筷的声音。曾强朝炮楼方向望去,看见一群敌警正在炮楼前面的禾塘里吃早饭。曾强急中生智,决定打他个措手不及。他率突击队员沿着侧面的小巷飞步前进,十几秒钟就到了炮楼背后。

吴炳南、王老吉、“牛头”三人,首先冲到正在吃饭的敌兵面前,将其全部控制并缴了枪。可没有想到,炮楼内还有一个排长和两个兵没有下来吃早饭,他们在炮楼顶射击,打伤了王老吉和“牛头”,两人带伤向炮楼顶的敌人还击。曾强和通讯员杨马带也一齐瞄准炮楼顶开枪,逼使敌排长和士兵退下。

情况紧急,必须立即解决炮楼里的敌人。吴炳南没有半点迟疑,迅疾冲进炮楼。这时,躲在暗处的敌排长开枪了,子弹打中吴炳南的咽喉,他牺牲了。

曾强和杨马带也冲到炮楼门口,杨马带还想继续冲进炮楼。曾强大叫一声“不要乱冲!”随即将驳壳枪一举,冲炮楼门的一角猛地开火,打伤了敌排长。曾强随即大吼:“再不出来缴枪,我们就放地雷把炮楼炸掉!”敌人害怕了,受伤的排长和两名士兵乖乖举着双手缴枪投降。

此战不到30分钟就全歼守敌一个排,毙伤俘敌30余人,缴长枪30支。吴炳南不幸牺牲。

沙头、白石洲战斗后,曾光、曾强跟随宝安大队,接连又攻下乌石岩、固戍等据点,取得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光曾任粤中军区情报站站长、新会县人大主任兼组织部长等职;曾强曾任沙深宝公安局罗湖检查站站长、广州市文化局组织部长、广东省木偶剧团党委书记兼团长、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等职。两人均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曾鸿文的亲家张桂清,生于1898年,凉帽村人(现龙岗区吉华街道甘坑社区凉帽居民小组),日军入侵华南后加入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为地下交通员,负责为宝安、香港的中共地下组织传递情报。1948年被国民党保安团杀害于东莞塘厦,终年50岁。

1958年,在曾鸿文牵线下,其小女曾月珍与张桂清的次子张玉荣喜结连理,两个革命家庭自此成为亲戚。

策划/统筹: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文:陈建平 康爱民 颜晶 图:曾子豪 刘思源 陈茂良 张碧瑶 王勇前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