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里是野花的故乡

版次:A06来源:深圳侨报    2023年02月07日

◎航月

“敬松老师,如果我没有恐高症,我可以当助手跟你一起采集野花标本。”

敬松老师上着山坡连气都不喘一下,回头看着山下的我说:“你等于没有说。你有恐高症,采集标本要上高山,有时可能是悬崖,你根本就做不了这份工作。”

我颓废地站在山下,等待着敬松老师返回。所有高山,都是我颓废的地标。在恐高症面前,我无法勇敢起来。

敬松老师60多岁了,爬山比年轻人还厉害,山对于他像平地。

阿克苏山沟的野花因为很少被羊群啃食,野花的品种多,而且还没有被人采摘过。

“主要是哈萨克族牧民保护得好。”敬松老师指着这条山沟说,“之前有位领导来考察这条沟,一行人想进围栏里面看看,但牧民不让跨进围栏半步。领导表扬了这位牧民,说坚持原则,才能保护好马牛羊的生命线。”

在这条无人的山沟里,我们都对这个未曾见面的牧民表示了敬意。

敬松老师是伊犁州从事中药检验40多年的老专家,他退休后又受聘到伊犁州昭苏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昭苏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工作。每周他都要坐5个多小时的长途车从伊宁来到昭苏,带领种质资源圃的人到山里采集各种中药材原植物,移植到资源圃进行培育,建立昭苏高原植物基因库。并采集中药材和野花标本,制作大量的植物蜡叶标本。40多年来,他收集的中草药标本达1000多种,他手机里的图片除了美景就是艳丽的野花。

敬松老师说,蓝蓟是昭苏特有的一种高原植物,它的花期长,从五月底开花一直到十月下雪时花才凋谢,适合昭苏寒冷气候。蓝紫色、粉红色的花,长长的花蕊伸出花瓣之外,十分艳丽。

在阿克苏沟,敬松老师下车直接踩着石头就上山,下雨的山上,路滑,敬松老师像走平地一样,健步如飞。

每采一种标本,敬松老师都要拍几张照片留做记录。他不是摄影师,但他拍的标本照片精美绝伦。他是用情怀拍照,每个标本的照片里都是他浸入的心血。我们采集了森林水苏、新疆党参、独丽花、鹿蹄草、斑叶兰。夏季的昭苏草原和山沟里处处鲜花盛开,黄色的叫野罂粟,蓝色的叫花荵。野蔷薇有红色、黄色和白色的,叶片像玫瑰叶,花像梅花花瓣。天山亚麻,粉红色花,数朵一簇,叶子像亚麻。

野生郁金香是荷兰郁金香的原种,仅仅比荷兰郁金香叶片和花瓣稍小,在昭苏草原上分布着数十万亩面积的野生郁金香。每年四月,竞相开放,一望无际黄色的野生郁金香让人流连忘返,引来了大批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水杨梅的果实像杨梅。瓦韦、水龙骨是蕨类植物,不会开花,它的叶子背面长满了孢子囊,囊内充满了细小的孢子,也就是它的种子,成熟后随风飞走,飞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在那里长出新的幼苗。

在喀夏加尔,敬松老师会随时让司机停下车,随手又采了独行菜、香藜、秦艽、狗尾巴草。

我们跟着敬松老师,从每一种采集的野花标本开始学习,每一种野花都是很名贵的中药材。野花不跟群花争艳,独在山野吸附天地精华,再回馈人类。

谁说做一朵花是独自为自己开放?

山野沟壑,我们就从车前草、蒲公英、党参这些普通人都知道的野花开始寻找。找到一朵不同的野花都会问敬松老师,这朵花的学名、用途。野花太多,花和名字一时也不容易记住。芳香新塔花、百里香、密花香薷、全叶青兰都是唇形科植物,芳香扑鼻并可以治感冒。母菊、新疆鼠尾草、新疆紫草、昭苏滇紫草、天山蜡菊、狭叶红景天、千叶蓍、贯叶金丝桃、缬草、红豆草、天仙子、板蓝根、柳兰、千里光、黄芪、独尾草、大叶橐吾、新疆大黄、北极果、爬地柏、鳞毛蕨、铁角蕨、龙葵、草原糙苏、一枝黄花、八宝景天。这些有名的野花,你没有听说过的我们都见过。

准噶尔乌头的花儿蓝紫色像小鸟一样,老鹳草的果实像鹳雀的嘴巴长长的伸出。驼舌草的花絮比叶子长,奇特的是它的花瓣谢而不落,且仍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很适宜插花。卷耳鲜嫩的叶子和洁白的小花是一种爽口的野菜。红门兰的叶子像玉米叶,花红红的像火炬开在头顶上,它那肥厚的肉质根像手掌白白的,几个支根如手指,故又称为手掌参,具有类似人参的滋补作用。新疆大黄的花葶具有酸酸的味道,当地牧民常把它当水果吃,又叫酸杆子,其根入药有泻下的作用。牛蒡子、苍耳、大薊的果实带刺,就是我们常说的毛毛球,常粘在羊身上。

敬松老师说,其实每一种野花都是一种中药材标本,他指导昭苏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把150多种野生中药材采集移植到42亩的资源圃里。密花香薷,长得最多,马上就要全部开花,它的花瓣是紫红色的毛球,掩藏在浓密的叶子里。

有一棵荨麻被当益母草挖回来种了,一下子这棵荨麻又复制了许多棵荨麻。敬松老师在42亩的资源圃里解读着每一种从山沟里移植过来的花草,叫着它们的名字。

从阿克苏沟到昭苏种质资源圃,我们跟着敬松老师学习认识了这一生都没有学到的知识,更多关于野花的知识是平生头一次触碰。

接近大自然,跟大自然里的野花亲近,是我们在昭苏草原上的另一种人生体验。这么多野花,在没有被采集为标本前,都和青草露水一起进入了昭苏的马牛羊的胃里。

我们一天采集了100多种野花标本,没有来得及采集的野花可能还在山野里开放。

在昭苏,我从敬松老师身上了解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敬松老师没有过多跟我们介绍他自己,也没有具体说他工作时跑了多少山沟采集了多少标本,做了哪些鲜为人知的事。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事物认真敬业的作风已经让我知道他不是一个寻常的专家。

一直到后来,我在网上把敬松老师的名字输入,才知道了他在30多年前,就在做常人想做也做不了的事。

从1985年《伊犁日报》发表的第一封读者来信,呼吁保护新疆阿魏开始,敬松便开始了延续三十多年的新疆阿魏保护之旅。在新疆药学界,敬松绝对称得上是新疆阿魏保护第一人,并见证了这个物种如何成为濒危保护物种的历史。中国只有新疆才生长这种阿魏,采收阿魏与橡胶相似,在开花期间,将茎自上而下分次切开表皮,即有乳白色的汁液流出,收集乳汁,上面用树叶覆盖,约经10天,乳汁凝固如脂,即为名贵的阿魏药材。阿魏味性辛温,具有理气消肿,活血消痞,驱虫祛痰的功效。在新疆阿魏开花死亡后,其块根在土壤中分解成碎屑,第二年春天就会长出阿魏菇,阿魏菇仅生长在天山以北高寒地区长久日照的戈壁滩上,其形状独特,具有特殊的香气,肉质脆滑,富含人体必须的各种氨基酸、蛋白质、葡聚糖(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是世上稀有的食药两用菌,珍稀罕见,尤甚鲍鱼,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阿魏菇含有的葡聚糖高达9%,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选择性的杀灭肌体内的瘤细胞,增强肿瘤病人的抵抗免疫能力。其中还含有较高的亚油酸,具有美容抗衰老的作用。

网上关于敬松老师的文字,让我心头滚热,一个把一生都奉献在植物学研究的专家,他走遍了新疆伊犁的山沟壑,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地理学家。他却普通到一身布衣,一个挎包,一个水壶,在他想去的山沟找他想找的野花标本。甚至退休了,他仍然往返坐长途车,住便宜的宾馆,吃简单的饭食,不给国家添麻烦。

敬松老师告诉我们,为了发掘研究伊犁的中药材,近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大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疆科学院生态所、新疆药物研究所的专家们来伊犁,都要找他对接,以寻找采集伊犁的中药材标本及样品,每次敬松老师都能成功地找到他们所需的中药材标本。

在昭苏,因为敬松老师,我们对草原,对草场,对哈萨克这个民族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所理解的草原,是祖祖辈辈的游牧民族把他们的家和生命都连在一起的牧场,逐水草而居,并用生命保护着草原的生命。

敬松老师的老家在四川。他父亲是驻疆军人,他6岁时随母亲来到了新疆,至今在伊犁生活近60年了。年近九旬高龄的父母在北京跟敬松老师的两个妹妹生活在一起。敬松老师的儿子在东北工作,而他却带着老伴仍然在伊犁生活,为第二故乡,为伊犁,为昭苏奉献着一个植物专家的全部智慧。

敬松老师一直把伊犁当作是自己的家乡。

别人问他家在哪里?他第一反应就是伊犁。这个地名从6岁开始,一直长在他的生命里,像那些草原上的野花的名字一样,无论那些野花生长在哪里,他都能识出花的名字,过目不忘。

他的眼里是野花的故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