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Q08来源:深圳侨报 2023年05月22日
刘智鹏在深港各界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致辞。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整理编辑的清嘉庆二十四年版的《新安县志》。
深圳侨报记者 伍思晗 通讯员 彭飞 文/图
公元1573年(明朝万历元年),广东设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深圳的大部分区域及香港全境,这也是现今的深港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单独组建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区。今年恰逢新安县建县450周年,为了更好地还原深港历史原貌、探寻两地关系由来,我们特邀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历史学家、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刘智鹏,讲述深港的“前世今生”。
回眸新安县人文风物 填补香港地方志空白
“1980年我在香港大学修读中国历史本科时就已知悉香港原属新安县辖地。”刘智鹏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本次访谈令他回忆起了对新安县的初印象。此后,他的研究生涯也围绕新安县的历史卷轴缓缓展开——为了更好地梳理香港的文化源头,1997年香港回归后,刘智鹏开始着手调研香港屯门历史,全面深入探索新安县的发展由来。
在研究过程中,刘智鹏认识到深港两地原属一县,同根同源,与华南地域的其他地区同为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还注意到,新安县的住民基本上有两大来源,其一来自本地,包括今天的东莞、惠州和广州;其二来自中原的南来移民。”刘智鹏表示,英国强占香港、九龙,强租新界之后,深港边界上不少村庄被迫一分为二,同族同姓同村却分居两地,造成诸多问题和不便。
古时通行修县志,县志记载的珍贵史实,是研究一县历史沿革、人文风物的重要历史文献。清嘉庆二十四年版的《新安县志》记录了当年香港与深圳地理、管治、社会民情等方面的历史连结。此后英国占领香港156年间,再未进行任何修志。为了填补香港地方志的空白,完整地将香港的历史故事重现在大众眼前,刘智鹏与多位同仁开启了香港地方志的编修工作。
“编修《香港志》最难的是说服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这项工作。”据刘智鹏回忆,当时事关修志一事从未在香港提及,要让香港社会认识到修志对香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及重要意义实属不易。资料繁多、人员组建难、人力物力消耗大……整理编修香港地方志期间,刘智鹏等多位参与其中的香港文史专家面临着种种难题。然而他们矢志不移,为此广泛征求香港社会各界意见,起草、修改并反复审阅,数易其稿最终完成书籍内容。2021年1月,香港第一部地方志——《香港志》首册《香港志·总述·大事记》正式出版,该书记录了香港跨越7000多年间(公元前5000年先民活动时期至香港回归20周年间)的6000多件历史变迁大事件。
重拾深港历史连结
助力两地携手共建一流湾区
“深度挖掘、还原新安县及香港地方历史,对构建人文湾区、增进港人对祖国认同感具有极大意义。”刘智鹏认为,通过了解新安县历史,深港两地居民会认识到深港两地本属一家的亲密关系,彼此应该更紧密地合作,为双城的未来发展而共同努力。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他提出“活用香港的革命历史遗迹推动香港国民教育,开发‘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促进内地与香港来往”的提议。在刘智鹏看来,探索香港地方历史的意义在于明白深港两地在近代历史上的分隔,是由英帝国主义强夺我国国土所造成的局面。香港回归后,港人更应该珍惜“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现况,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交流协作,为构建领先全球的一流湾区贡献力量。
目前担任香港公民与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识科改革)主席的刘智鹏,与香港教育局和教育界团队成功推动新课程在香港落地。重点引导香港高中生从以往认识香港社会发展,延伸至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在全球互联互通格局中的角色和地位。“另一项重点工作是带领香港高中生进入内地考察,认识今日国家的发展。”刘智鹏表示,开展内地考察将以大湾区内地城市为要点,深圳是必经之路,也是重点考察的城市。
“今年正值新安县建县450周年,这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历史节点,深港两地应该从前人的初心中得到启发,明白两地合作前景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局面。”展望未来,刘智鹏希望深港两地可以携手合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打造成为领先全球的“超级双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向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