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聚能大湾区”活动在深圳前海举办

各界嘉宾“炉边谈话” 共话大湾区发展机遇与前景

版次:Q14来源:深圳侨报    2023年08月21日

活动现场。

专题讨论创新创业环境。

深圳侨报记者 张珊 通讯员 周芳 文/图

8月17日,“2023聚能大湾区”活动在深圳前海举办,邀请大湾区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活动以“聚焦科技革新描绘未来湾区”为主题,包括《未来湾区:展望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城市集群新格局》和《未来湾区:借力绿色科技平台推动可持续发展》两场炉边谈话,以及《聚焦科技:打造创新创业的优质土壤》和《聚焦革新:融合共筑前海深港国际金融》两场专题讨论。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为城市数字化、智慧化治理提供全新技术和思路。活动邀请Microsoft香港及澳门区总经理陈珊珊、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生态总监楚蕤菡发表精彩言论。他们表示,在AI加持下,城市交通出行、政务服务、医疗系统、资源调配等多种场景正加速智能化,为人类复杂决策的制定提供高效智力支持。智慧城市大潮已至,如何抓住风口机遇,孕育新的产业模式,对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城市群至关重要。

活动中,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及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黄锦辉,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任景信,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产业标准创新研究所所长王益群,深圳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谢振文4位嘉宾围绕如何打造企业创新热土积极发言。大家表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3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科创资源密集,创新行为活跃。面对“十四五”规划中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长远目标,大湾区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并运用到实践之中,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其中,谢振文围绕市工商联更好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发表精彩言论。

“十四五”时期,“降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重点。随着国家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以绿色低碳转型带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共识,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作为中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众多工业园区,发展绿色科技、培育绿色产业、实现低碳减排势在必行。深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有限公司战略经营部副总经理岳兆阳、创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朱毅豪认为,长期以来,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积累强大的竞争优势,涌现出许多宝贵的绿色科技成果。整合优势,打造绿色科技平台,汲取各方在绿色转型中的优秀灵感与实践,从而实现“1+1>2”的效果,是大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课题。

伴随国家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湾区的深度融合,粤港澳三地企业和居民对跨境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活动中,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程振华,香港金融发展局总监及政策研究主管董一岳,渣打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曦明、Oceanpayment联合创始人杨新芳均认为,深圳和香港作为联系大湾区腹地的支点,在金融领域的跨境合作与协同十分紧密。然而,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体系仍为金融创新带来不小的挑战,要通过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发展数字金融,促进三地金融发展“软联通”。

声音

深圳正全面发力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积极推进以下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二是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引擎”企业;三是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四是深化与港澳的创新合作,促使科技创新要素在全球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深圳市外办主任 曹赛先

前海将继续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把科技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以推动引领产业创新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以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化为突破路径,以集聚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为关键支撑,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深港科技创新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努力打造科技产业变革的孕育地爆发地。

——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 王锦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