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云游”光明侨院 领略满载归侨侨眷记忆的历史与文化

版次:Q15来源:深圳侨报    2023年11月20日

侨务工作发展展示。

光明区华侨历史展示。

华侨罗太公讲述在光明区的幸福生活。

光明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华侨、归侨和新侨承担起新使命。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申彤 文/图

科学之城,归侨的家。45年前,深圳市光明农场接纳了大批越南归国华侨,从此,光明成为归侨们的新家。从热火朝天从事农作的光明农场,到如今欣欣向荣发展的光明科学城,光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离不开归侨侨眷的辛勤付出。

10月25日,光明区第一家侨文化文博机构——光明侨院揭幕,步入侨院,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犹如一个个历史故事,串联起侨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与光明区齐头并进的奋斗足迹。

光明侨院以“同心筑梦 光彩焕新”为主题,分为四大展厅:第一部分“华侨历史,光明记忆”主要展示光明区的华侨历史;第二部分 “光明安置,重建家园”讲述一群年轻人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光明农场的奋斗故事;第三部分“建设光明,助力腾飞”讲述改革开放以后,光明区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 “创造光明,未来可期”则介绍了归侨精英的筑梦故事。

心怀大义 未敢忘根

华侨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论祖国何时召唤,他们都会勇往直前。

民主革命先驱钟水养早年在美国檀香山谋生,与孙中山成为知己,并在孙中山的引荐下加入致公堂。1898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钟水养毅然回乡,率先在深圳发起起义,喊出“反清灭洋”口号,支持国内反清斗争。

除了钟水养,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字在侨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廖仲恺、曾克齐、林锦华……无论是革命还是抗日,革旧出新还是保卫祖国,他们从不退缩,未敢忘忧国。“华侨历史,光明记忆”中收集了大量爱国华侨故事,以及大量的归侨侨眷文物,不仅有当时归侨使用的木箱、皮箱,还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外华侨与国内家人通信寄款使用的侨汇、侨批等文件。展厅内生动的铜像、雕塑,配合着触摸屏上大量影音史料,让参观者瞬间穿越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风雨飘摇 落地生根

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时,无数华侨挺身而出,捐钱出力;华侨在国外风雨飘摇之时我们也不会置之不理。

45年前,越南掀起排华潮,侨胞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紧要关头,国家迅速决定撤侨,1978年光明农场肩负起安置越南归难侨的光荣任务。原本只有2000多原住民的光明一下子涌入4300多名越南归侨。

归侨队伍中,有一个名叫黄亚七的小男孩,和父母一同来到光明农场。成长在光明区的黄亚七起初进了一家外资公司,他努力工作勤奋进取,仅一年就当上主管。经过几年的积累,黄亚七毅然决定放弃在外资企业的优厚待遇,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成立自己的工厂,帮助归侨解决就业问题。时光荏苒,黄亚七已从当初的稚童成长为深圳德亿皮具有限公司的老板,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帮扶归侨、为归侨服务的一颗赤诚之心。

并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能轰轰烈烈,也有许许多多人在平凡的点滴之中坚守归侨记忆。坐落在光明大街的余记有着40多年历史,店主余雪萍早在越南生活时就开了一家肠粉店,归国后她重操旧业,于是便有光明这家人尽皆知的余记,不仅成为广大归侨的味觉寄托,还一跃成为网红店,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深圳,光明吸引着众多港商、台商纷至沓来。出生在光明的梁满林16岁就去香港闯荡,改革开放之后,他果断回深建厂,短短几十年,从勇闯香港的毛头小子成长为商界大亨。如今梁满林的工厂早已开满世界各地,但他始终不忘家乡不忘回馈社会,累计向社会捐款超过1亿元。

向光而行 未来光明

从改革开放至今,光明人发扬敢作敢为精神,新的时代,肩负起建设科学城重任,新侨老侨、港澳台同胞们又踏上新征程。

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毕业的陈炳安博士,就是光明区新侨创业的代表。他在国外深耕半导体材料研究,在材料方面成绩斐然,却在毕业之后毅然回国。2019年至今归国创业并牵头完成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里关键的碳化硅外延设备,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应用发展领域提供设备支撑;相关设备开发技术点荣登“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短短数年,陈炳安所在公司发展迅猛,累计获政府奖励资助数千万元,获风险投资数亿元,如今已发展成为具有高成长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侨为桥,他们始终如一的选择为光明引来新产业新人才,使光明区在科学城的发展大道上一骑绝尘。

史海浮沉,一代新侨变老侨,不变的是归侨们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对光明的一腔热血。光明地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在这片热土上自强不息、为国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历史永远熠熠生辉。谁才是最幸福的侨,光明侨院已然给我们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