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坳模式:

龙岗农村股份合作公司现代化的开端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4年08月12日

荷坳新村。龙岗融媒记者 李凯 摄

《荷坳构建股份合作经济新体系的启示》刊登在1998年11月11日《深圳特区报》“法规与专文”版。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改革思路,得到当时区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并作为参阅件下发,后在荷坳试点成功,进而在全区推广。 禤志敏供图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基层人民群众在农村改革中的伟大创举。深圳市龙岗区是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之一,“横岗模式”堪称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经典”,与“温州模式”“周村模式”“阜阳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四大典型模式。

1997年3月,龙岗区又以荷坳村作为试点,对“横岗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构建出了“荷坳模式”(亦称“龙岗模式”)。“荷坳模式”是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新模式,成为农村股份合作公司现代化的开端,实现了从农村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蜕变,也为龙岗之后的农村城市化埋下伏笔。1997年1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率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等十几个部长现场考察。2018年,随着南岭创投母基金的成立,龙岗区内社区股份公司的集体资产迈进了股权投资的全新时代。

特约撰稿人 张仁望

“‘荷坳模式’,是从实践到理论然后再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到理论,实现了跃升,然后从理论再到实践,实现了升华。”回忆起27年前在荷坳进行的那场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曾经担任过龙岗区农林渔业局副局长的禤志敏仍然抱持热忱和理性。

“荷坳模式”因在龙岗区横岗镇荷坳村(现龙岗区园山街道荷坳社区)试点而得名。较之“横岗模式”,该模式在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处置、股份分配四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受到中央及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其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广,被命名为“龙岗模式”。

回望历史,龙岗区农村基层的改革始终和国家大政方针步调一致,甚至常常先行一步。

为何改?“改革只进行了一半”

“荷坳模式”并非龙岗进行的第一轮股份合作制改革。龙岗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幕的拉开,始自横岗镇(现横岗街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横岗镇,一批香港企业家把目光聚焦到了靠近罗湖二线关的横岗镇。1985年,信义集团创始人李贤义来到横岗镇,开始为办厂考察选址。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理工科毕业的杨建文来到横岗六约,创办伯恩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此后,横岗镇的外向型工业发展迅猛,各种“三来一补”企业纷纷在此投资设厂。一时间,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可谓是“家家点火,村村冒烟”。

为了继续引进外资、发展工业,横岗镇决定继续扩建厂房。建厂房不仅需要集中资金,也需要集中土地,而当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要求。

当年横岗镇的主政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以“清产核资、折股量化”为方式,由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将土地集中起来,由集体(股份合作社)统一开发和使用,农民按股份分红。

当年有人为此感到担忧,也有犹疑甚至反对的声音,横岗镇老书记周锦廷决心“将官帽别在裤腰带上”,“杀出一条血路”,并引用邓小平同志的名言回应“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88年下半年,横岗镇首先在保安新坡塘自然村集体经济组织试行股份合作制。1989年,在新坡塘经验的基础上,股份合作制在横岗全镇49个自然村全面铺开。1990年初,9个行政村全部实行股份合作制,同时在镇一级成立镇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至此,该镇的农村三级股份合作制正式形成,时称“横岗模式”。199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将横岗镇确定为“全国首创农村三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的乡镇”。

曾任龙岗区横岗镇镇长的曹卫星回忆,截至1997年,龙岗全区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行政村已经达62个,自然村488个,覆盖率分别为72%和84%。其中,“横岗模式”类型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分别占据全区实行股份合作制行政村和自然村的80%和97%。

“横岗模式”的基本特征为:村民凭借户籍和承包的责任田即可成为所在村集体的股民,并获得“三权”,即:收益分配权、参与集体经济决策与管理权、直接监督集体经济运作权。

“横岗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村民土地的统一使用、开发和运营,有效地提高了村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但因村民的户籍与村集体分红相捆绑,且实行“平均、福利、封闭”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一是诸如考上大学、外嫁、招工招干等而导致户籍变迁的,均会失去原村集体股份以及相应的分红,由此引发许多争议和纠纷。二是譬如横岗镇、南岭村等,由于分红很高,所在村女孩子不愿外嫁,招上门女婿的现象非常普遍。上门女婿虽然没有责任田,但随女方将户口迁入该村后,只要花很少的资金即可成为股民,导致分红的股民数越来越多。三是村集体的股份内部流转,堵塞了融资渠道,不利于村集体的发展壮大。

禤志敏回忆,当年的横岗镇及各村的领导每年为了平息分配中的纠纷伤透了脑筋,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各种问题。

“横岗模式”向何处去?股份合作制向何处去?问题再一次摆在了龙岗人民和龙岗各级干部的面前。

怎么改?股权改制

“荷坳模式”是在“横岗模式”基础上,针对该模式的弊端进行系列改革后形成的。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称,“荷坳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最后一刀”。所谓“最后一刀”,核心是完成了股权的界定和固化,龙岗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生不增、死不减”。

股权设置方面,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核清总资产数并确定总股份数,设置集体股、合作股和募集股。

股权界定方面,合作股股权根据股东的户籍和承包责任田的实际情况登记为家庭所有,以1999年12月31日止为界线(或公司章程通过时间),将三种类型的人员认定为合作股股东。

合作股股东均需交纳相应的股份金额方可享有全额的合作股股权和分红权。对于1999年12月31日(或股份公司章程通过日)以后户籍迁入和出生等的村民,根据户籍登记时间先后,可按原值购买占总股份10%的募集股,直至售完为止,成为募集股股东并享受相应的分红。

股权处置方面,2000年1月1日起,合作股股权实行一刀切断的认购方法,按现有人口(包括读书和参军迁出户口的村民)一次性配置到家庭所有,凝固合作股股数。合作股、募集股均可以在本村内依法继承和转让。

股份分配方面,坚持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实行盈利共享、风险共担,当年的税后利润按照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提留公益金,集体股、合作股、募集股分红的程序进行分配。

“荷坳模式”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通过固化合作股股份,一揽子解决了因股权界定引发的各种争议和纠纷。二是限定募集股和个人股的持股比例,确保了村集体和合作股东的绝对控股权和长远利益。三是通过发行募集股,为集体经济发展开辟了融资渠道。

2000年,龙岗区政府先后就股权问题进一步补充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村股份制改革股权界定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出嫁女子女享有股权的通知》。2000年12月,《关于做好年终股份制兑现分配工作的通知》下发后,依据“荷坳模式”所进行的全区村股份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

2001年,龙岗区对102个村民小组进行了民意调查,村民支持率为92%。

改革第二年 荷坳人均分红破万

推行“荷坳模式”后,横岗镇连续两年因为集体资产而出现的上访为零,镇、村干部得以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龙岗区坪山镇田头村(现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头社区),地处偏远,是龙岗区有名的贫困村,区里每年都要为该村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困难补助、修路架桥等。实行“荷坳模式”后,由于产权明晰、群众心里踏实,在短短几天就筹集到200多万元发展资金。

葵涌镇官湖村(现大鹏新区葵涌街道官湖社区)也是当年有名的贫困村。1998年依靠上级支持兴建了一个年产40 吨的鲍鱼养殖场,但因资金短缺,鲍鱼经常面临断“粮”之饥。该村实行“荷坳模式”后,短时间内筹集到73万元运转资金,有力地保证了养殖场正常经营和发展。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充分显示了“荷坳模式”在筹集资金、优化生产要素上的机制优势,农民的股权分红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991年荷坳村民小组人均分红只有500元,1998年即突破万元大关,至2003年达14094元;横岗镇的太和及埔吓村民小组2003年的人均分红更是超过20000元。

1993年至2003年,龙岗区农民的股权分红从7961万元增加到4.1亿元,增加近4.2倍;平均每年增加3000多万元,年均增长超过44%;农民人均分红由1622元增加到3348元,增加1.1倍。龙岗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则从48.68亿元增加到了75.74亿元。

改革不停步 迈进股权投资新时代

“荷坳模式”的“最后一刀”,理顺了股权界定、配置、流转的关系,为龙岗区委区政府后续进行完善治理结构、理顺内部管理等一系列深化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4年,龙岗区全面启动农村城市化后,龙岗区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均改制为股份合作公司,开启了从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向股份合作制公司的转变。农村城市化后,在股权设置上又设立了集体股和个人股。

2008年,当其他区都还是一人一股地投票时,龙岗开始推行集体股表决制度。

2013年开始,龙岗区选择甘坑、山厦、保安、樟树布、龙岗、盛平、坪西、上木古、岗头9家股份合作公司在综合改革、转型发展、规范监管、政企社企分开、股权改革五类领域率先进行探索。

2018年开始,龙岗推进股份合作公司股权、薪酬两项微改革,增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发展新路径。

2022年,龙岗区破题股份合作公司议事规则规范化改革,实施董事会、集资会、监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四会”议事制,实现了议事和决策民主化、层级化和科学化。

完善治理结构、理顺内部管理机制,也让龙岗村集体经济更有勇气面对市场化的风浪。

2018年,南岭村出资成立广东省首只由村集体经济成立的创投母基金。

2023年7月12日,在南岭村创投母基金试点改革的基础上,由“市区国企+社区集体股份合作公司”联合筹设的深创投龙岗创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股份制改革,到城市化以后的股份制公司转制,再到如今的入局创投,龙岗股份合作制一路走来,始终以大无畏的精神,开风气之先。

1991年,作家朱崇山以1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明天的早晨》,满含深情地描述了横岗股份合作制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如今,许多个明天的早晨已经变成了昨天的早晨。

吴以环说,彼时,龙岗区的干部们推动股份合作制改革,最担心那些“洗脚上田”的农民,因为文化程度较低、失去土地后会失去依靠,最终沦为赤贫。如今看来,我们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创新改革,当年的农民不仅没有沦为贫民,反而越来越富裕。“跟着党的改革步伐走”,那些当初的设想,已经变为比设想更好的现实。

30载沐雨栉风,30载风云激荡,热土龙岗,将更奋力而前行!

蝶变记忆

贷款千万建厂房 蝶变故事自此始

时过境迁,当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27年前那场发生在荷坳的改革的时候,似乎一切都理所当然,但是只有亲历者才知道其中的艰难。

以今日之视角回望,这些也都只是后话。1997年的小村庄荷坳,缘何可以诞生影响深远的“荷坳模式”?一切还要从更早的故事说起。

《明天的早晨》中,记录了一则横岗贷款办厂的小故事。20世纪80年代,周锦廷担任横岗镇书记,他想方设法为横岗谋发展、创未来,少不了面对各种风险。

为加快经济发展,周锦廷曾拍板贷款3500万元用来筹建50万平方米的厂房,3500万元在当时可是笔巨资,光利息每天就要6000块,还没有其他公社敢背负这样大笔的债款。如果还不上怎么办?周锦廷甚至做好了去吃牢饭的准备。

但机遇就是这么玄。周锦廷贷款时,正好银行放松“袋口”,该厂房项目的发展潜力得到了认可。

差不多同一时间,横岗经济发展公司成立,周锦廷任董事长。公司成立后,签订了上百个对外经济合同,没有出现一次差错。后来,香港伯恩光学来横岗办厂,横岗预计到该厂的发展规模,特地在厂房后留下一片空地,作为该厂扩建之用。有人笑横岗的做法太笨,事实却证明这是高瞻远瞩的正确做法。

正是横岗镇各级干部部署并执行的系列招商引资政策,令横岗镇集体经济在厂房收入的剧增下发展迅猛,数额庞大的集体资产亟需改革管理机制,“横岗模式”呼之欲出,也才有了后来的“横岗模式”升级版——荷坳的故事。

回首往事,很多人会问,“这么难,为什么还要改?”

所有参与改革的干部们异口同声:一切为了群众的利益。当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时候,那就一定要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