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模式: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1月24日
康乐社区街景。张智远摄
康乐社区邻里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康乐社区供图
“康乐模式”是对康乐社区社会基层治理模式的称呼。康乐社区于2004年正式成立,位于龙岗区南湾街道中部片区,主要管辖有6个花园小区,辖区面积0.7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万人,是典型的城市新移民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群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基层治理压力大、矛盾多,社区工作站积极转变理念、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精心打造出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核心特色的社区服务模式,推出了“邻里中心”“议事堂”“爱心银行”等社会建设新生事物,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建为龙头、社区管理为基础、社区服务为核心、社区自治为特色的社区发展新格局,先后被确定为“深圳市社会建设试点社区”“龙岗区社会管理创新示范点”等,成为龙岗区乃至深圳市社会建设的一面旗帜。
龙岗融媒记者 陈遥
“美丽康乐我的家,温馨和谐我爱她,歌声汇成欢乐海,微笑织出文明花,互助友爱润心田,同心同德爱发芽……”这首康乐社区居民孟延荣为自己家园创作的歌曲,时至今日,依旧是社区居民练习合唱时的必学曲目。漫步社区,随处可以感受到的热情和谐氛围,都是“康乐模式”奠定的基础,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居民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归属。
而这样和谐的场景放在2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全市约两千万总人口中,超过五分之四都是来深建设者,文化背景、民俗风情、教育程度都不一样,其所面对的社会建设难度相当大,而这种难度在社区层面的体现尤为突出。位于龙岗区南湾街道的康乐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新移民社区,2004年,康乐社区工作站成立,一个“大家庭”的故事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勇蹚社区治理的“深水区”
康乐社区下辖康桥、怡乐、左庭右院、和谐家园、阅景花园和丹翠欣苑等6个花园小区。成立之初,历史遗留问题多、基础设施欠账多,社区矛盾频发,社区工作开展难度显而易见。
如何扭转社区治理困局?2008年,以第四任工作站站长兼社区综合党委书记赵路珍为核心的社区综合党委班子接过这副重担后,开展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社区矛盾主要集中在社区孩子上学难、消防设施欠账、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等方面,问题久拖未决,引起居民不满。对此,社区首先从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队伍管理入手,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开始实施“小社区也有大作为”的工作构想。
社区发挥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充分挖掘并利用了许多“隐身”党员的力量。社区党总支深入开展“找党员、亮党旗”行动,先在三个花园小区分别建立党支部,当时在全市尚属首创;后又在物业管理公司和辖区单位分别建立了党支部,进一步开展党员“影响力工程”,将外来党员着力培养成“信访诉求代理员”“社区安全卫生巡查员”“社区公益服务志愿者”“社情民意调查员”,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
针对辖区群众经常上访的情况,康乐社区要求对每一件上访事由主动进行详细了解,对能在社区层面解决的尽快予以解决,并要求工作站的党员全部亮牌服务,开门接访;在各个花园小区摆台接访;带着“居民意见调查表”登门拜访。对超出社区能力范围的诉求,社区担任信访诉求代理员依法依规“帮你信访”。通过开门接访、登门拜访、代理信访等举措,不仅让那些想上访的居民充分表达意见,还实实在在帮助居民解决了一批诉求,基本上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针对居民担忧的安全隐患问题,社区工作站精心开展“织网工程”,建立群防群控治安联防体系;针对被列入深圳市消防黑名单的安全隐患问题,开展系列整治工程一举摘掉多年的“安全黑帽”;针对居民反映较多的市容环境问题,开展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经过努力,一个个群众关切的热难点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解决,社区工作随之走上了正常化的轨道。
龙岗社会建设的“试验田”
康乐社区寓意“健康快乐”,康乐人追求健康、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不仅仅满足于“正常运行”。“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建设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情感型和谐社区。”时任社区工作站相关负责人回忆,这一康乐社区发展的追求和定位,激起了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
时代机遇给了“康乐模式”良好的生长土壤。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此,省、市、县(区)三级同时成立社会工作委员会,推动社会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基于此前的社会建设基础及成效,康乐社区被列为深圳市社会建设试点社区、龙岗区社会管理创新示范点。
乘着这股春风,一切从“新”出发。康乐社区一切从贴近群众需求出发,着力打造社区“邻里中心”服务品牌,依托义工、社工组织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形成了以“康乐议事堂”为主要途径的自我管理、以“康乐学堂”为学习阵地的自我教育、以“爱心银行”为保障机制的自我服务三大社会建设亮点,还率先创建了社区网站、博客网和微博群,不仅方便了居民生活,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平台时至今日依然活跃。
建立在楼(栋)长制基础上的“康乐议事堂”,形成了居委会成员、小区联络小组、居民代表、物业公司、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民主议事”机制,形成“话由民说、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权由民用”的良好自治格局。充分调动居民资源构建的“康乐学堂”,也是龙岗区首个社区公益培训中心。
如果说“康乐议事堂”“康乐学堂”让社区建设“开出了花”,那“邻里中心”的建立则让这些创新手段在康乐扎下了根,这个近4000平方米的空间,容纳了康乐议事堂、康乐学堂及亲子园、书香园、淘宝园等28个服务项目,全是公益项目,此外还有平价药店、便利超市等14个商业服务项目。“邻里中心”的建设过程,就是发动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服务社区整体利益的过程,也是居民同心合力、共治共建的体现,如今作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继续服务着社区居民。
“爱心银行”让爱“可存取”
在“康乐模式”的众多探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爱心银行”。作为深圳市乃至广东省第一个社区“爱心银行”,下设邻里中心、公益教育、文体服务、邻里互助、社区环卫、平安建设、校外服务、i城服务8大爱心分行,细分20多项志愿服务项目,建立“爱心积分制度”,为社区志愿者可持续服务提供了机制保障。
“爱心银行”以“爱心存折”为载体,实行社区志愿服务“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积分”服务机制,志愿者每提供一次免费服务,都会根据服务质量和数量获得积分。以“零存整取”的方式循环回报,即日常存储爱心积分,当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便可申请以积分兑换其他志愿者的无偿服务。
除了可存可取,爱心积分还是志愿者星级评比的重要依据,按积分高低分为“爱心大使(五星级)”“四星”“三星”“二星”“一星”志愿者,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爱心银行”成立后,康乐社区志愿者队伍迅速扩大到超2000人,逐渐形成了“生活上帮忙、精神上帮扶、情感上联络”的友好邻里氛围。
康乐社区“爱心银行”志愿服务模式获得了市、区领导的高度肯定,也给了当时南湾街道的社会建设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总结康乐社区“爱心银行”志愿服务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南湾义工联义工运作基础,在全街道推广“爱心银行”双向志愿服务模式,在14个社区建立双向志愿服务机制,并成立街道层面爱心银行联合会(全市首个),设公益慈善、居民素质提升、文体服务、青少年关爱、城市文明、平安和谐、来深建设者等七大部门,引进两名社工参与,为志愿服务步入法治化、社会化、多元化、个性化提供样板经验。
而在“爱心银行”积分兑换方面,则设置了个性化服务类、商家折扣优惠类、会员能力提升类共17个项目,不仅保障了志愿者有优先获得社会回报的权利,也让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这样的理念如今渗透到龙岗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至2024年底,龙岗区实施志愿者“礼遇计划”已达145项,内容涵盖饮食、汽修、娱乐、医疗、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基层治理“花开满园香”
“爱心银行”在南湾街道影响了所有社区。虽然看似最后走出康乐社区的只有“爱心银行”,但实际上,“康乐模式”中的很多亮点都能够充分引领当时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是龙岗区当时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工作中形成的特色鲜明且具有推广复制价值的社会建设样板。
如它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堡垒作用,并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发动居民、服务居民并形成可持续性。如今,倡导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基层党组织就是社区治理的主心骨。而龙岗区多年来涌现的社区治理样本中,每一个社区都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如坂田街道四季花城社区,以小区为单位,对网格化党建进行了初步探索,并设定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5个“红色网格”;再如龙岭社区,在诸多共建示范点中,社区党委始终处于中枢地位。
如它打造的“社区家园网”,让社区治理更智慧,而龙岗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也证明,智慧社区建设是可复制的,也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迭代。2018年,龙岗区选了两个社区为试点,推行智慧社区建设,一个为典型的城市化社区——怡锦社区、另一个为城中村综合社区——南坑社区。依据社区收集而来的信息以及链接的其他部门的数据,可实现对社区精细化、便捷化的管理。居民通过智慧社区相关终端,可以享受到更为方便快捷贴心的社区服务。2024年12月31日,龙岗区“虚拟社区”服务平台试点上线,将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加高效、智能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生活。
而“康乐模式”中传递的居民自治、多元共治等理念,目前已经成为社区治理工作的共识。社区治理不能唱“独角戏”,党员干部要参与进来,社区居民要参与进来,驻社区各单位也可以成为重点发动对象,完善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
“康乐模式”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近年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龙岗区不断创新治理机制,在如康乐社区这样的典型示范案例中提炼总结经验方法,并不断复制推广,推进科技支撑,不断丰富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和内涵,走出了全周期管理与服务的“善治之路”,打造了一大批具有龙岗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形成基层治理格局“百花争艳春满园”的靓丽风景。
观察眼
康乐模式的成功秘诀,是“人”!
“回顾康乐社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成功之处在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康乐社区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还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康乐模式”似乎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视线,但这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它已经趋于常态化运作。正是它们,成就了今天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的肥沃土壤。亲眼见证了“康乐模式”形成与发展,以及其对龙岗区社会建设、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产生的示范作用,时任龙岗区社工委专职副主任于泳波认为,“康乐模式”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而其成功的核心就在于其做好了“人”的工作。
从最初的发掘党员力量“帮你信访”到“议事堂”“康乐学堂”“邻里中心”“爱心银行”,其实康乐社区一直在做的事情就只有两个——切实帮居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居民力量,“康乐模式”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要点。“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基层治理只有落实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发挥群众自治效能,才能激发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和活力。龙岗全区推广的“龙岭模式”成功如此,全国学习的“枫桥经验”亦是如此,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本质上讲就是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经验。
而从全国各地学习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看,要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关键就要抓住“人”,要把以人为本贯穿全过程各领域,把治理聚焦到可操作、易感知、能受益的民生实事,以群众需求为哨、靶向发力;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也应该要依靠人民,扩大基层治理参与主体范围,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既能提振群众的精气神,又可以在点点滴滴的微改变中,一步步增强群众幸福感。
基层治理是一篇大文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绘出美好生活“新蓝图”。